新银发群体重塑京郊文旅
作者: 陈奕捷 李婧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中多项内容涉及文化和旅游工作,为下一阶段提振文旅消费明确了方向。
当前,银发群体已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主力消费群体之一。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1-9月份,50岁及以上人群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6%,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其中,61-65岁是增速最高的银发群体,同比增速达58%,这群具备“三高两强”特征的城市新老人——高储蓄基数、高文化素养、高健康意识,强社交需求、强价值认同,正在重塑文旅消费版图。
与上一代老年人迥异的新银发群体,既希望脱离城市环境寻找诗意栖居,又要求服务设施保留都市品质基因,这种“离尘不离城”的复合需求,催动着京郊消费场景的供给侧改革。
解码新银发群体
北京,作为首都和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孕育了一群极具辨识度的新银发群体。
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的首批大学生中许多人扎根北京,如今已成为老年高知群体的主体。他们的平均学历断层式超越前代,且更加自信、独立,也勇于追求品质和格调,敢于尝试和体验新鲜事物,引领着高知型银发经济的发展潮流。作为知识移民一代,他们深知教育的力量,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深刻影响着自身消费行为,他们愿意为新的体验买单,消费决策果断,付费意识强烈。
他们是全球化体验者。北京60岁以上群体中,有32%的人拥有海外旅居经历,他们不仅见识广博、思维开放,还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乡村消费场景的建设带来了全新视角和理念。
这群有学识、有储蓄、有阅历、有追求的“四有老人”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构银发消费模式。他们摆脱了“含饴弄孙”的单一角色定位,转而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兴趣社群等纽带,他们结成了诸多消费社群,形成了一股银发消费新潮流。他们在城乡双栖中,探索着“夕阳无限好”的无限可能。
新银发群体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憧憬。
从古代文人墨客的田园诗篇,到现代社会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乡村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这种向往,源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契约关系中,土地以无言的诚实给予耕耘者慰藉,成为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之外寻求生命平衡的精神解药,也成为新银发群体脱离职场后回归自我、颐养身心的强烈需求。
针对北京新银发群体的需求特征,京郊乡村消费场景仍亟待焕新,需通过构建兼具土地温度与现代质感的乡村空间,为新银发群体打造一个“复得返自然”的第二家园。
探寻“诗和远方”
以北京为代表的高能级城市新银发群体,正推动我国乡村旅游消费场景的焕新,已成为助力消费结构转型的新增长极。
在北京,“京韵乡村畅游圈”开通了连接大型社区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定制公交线路,为新银发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成为京郊旅游交通服务体系的创新之举。
“京韵乡村畅游圈”还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如“长城脚下星空之旅”“永定河畔观鸟探险之旅”等,以满足新银发群体圈子化、专业化的消费需求。此外,“京韵乡村畅游圈”利用AI技术,对乡村消费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适老化改造,为新银发群体提供乡村住宿、餐饮、活动等全方位查询预订服务,并根据新银发群体的兴趣与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乡村休闲计划。
针对北京新银发群体的需求特征,目前的京郊乡村消费场景亟待焕新,需通过构建兼具土地温度与现代质感的乡村空间,为新银发群体打造一个“复得返自然”的第二家园。
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承载地,其社交属性尤为显著。无论是农忙时的劳动支援,还是日常见闻的分享、生活琐事的互助,最质朴的交流与合作酝酿出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谊。这种社交属性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谐与活力的空间,为新银发群体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场景。
因此,京郊消费场景要对社交空间进行适老化再造。可借鉴北京胡同共同体的理念,在乡村打造“院落式社交单元”,为银发群体提供温馨、舒适、便捷的社交场所。如建设“农家院社交中心”,集成茶室、棋牌室、KTV、舞厅等多种功能空间,匹配可调节光照系统、防滑地砖、扶手栏杆等适老化设计,通过智能预约系统实现错峰使用,使传统农家院焕发新生机。
满足兴趣探索
北京新银发群体还展现出对兴趣活动的深度探索精神,他们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娱乐方式,而是追求将爱好转化为专业技能。这种精益求精的特质与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可构建“兴趣培养-专业提升-价值实现”的完整生态链。
首先,打造学习场景,可利用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把京韵乡村变成一所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如“观鸟家”训练营配备高倍望远镜及鸟类数据库,让学员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鸟类生态;星空导师认证班则可建设乡村暗夜天文观测站点,提供专业观测设备,让学员在专业指导下探索星空的奥秘;乡土摄影大师课则可以开发摄影打卡路线,教授学员如何捕捉乡村的美丽瞬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对新知的追求中,实现不老的人生。
其次,打造实践场景,可采用“银龄助教+专业导师”的双师制,在永定河沿岸建立候鸟观测站,配备自动识别系统,在长城沿线开发暗夜星空摄影基地,设置延时摄影支架,在社区附近开辟共享小菜园,提供园艺指导服务,并与专业机构合作认证,设置从兴趣班到专业认证的晋级通道,让新银发群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甚至可以“夕阳圆了青春梦”,弥补人生的缺憾。
最后,打造展晒场景,可构建线上线下展示体系,为新银发群体提供“晒成果”的平台。如开发“银龄创艺”小程序,将学员的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建立骑行轨迹云地图,记录学员在乡村的骑行轨迹和沿途风景,形成独特的乡村记忆;在村咖、民宿、村史馆等场所开设新银发群体作品展,放大社交价值和情绪价值。
如今,新银发群体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活跃于社会舞台,展现着不逊于年轻人的活力与自信。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为乡村消费场景的焕新与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北京,通过打造“京韵乡村”银发消费新场景,不仅能够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更是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养老方式,这一创新实践也将为京郊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陈奕捷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婧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一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