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读的情境化教学设计策略

作者: 马骁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的文本解读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灌输,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学习积极性不高。情境化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索文本,提升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基于情境化教学设计优化文本解读路径,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

一、依据文本特质,设计具有逻辑的情境

1.紧扣文体结构,梳理逻辑情境

各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教师把握好这一点是理解文本逻辑与层次的关键,对于梳理逻辑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至关重要。

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议论文,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主要是阐述“敬业乐业”的观点。教师可以创设“职业规划研讨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参会者,依据文章中“要敬业”“要乐业”的论点,结合自身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思考,发表对“敬业乐业”的看法。交流讨论时,学生能深刻地把握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理解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这种情境教学,不仅能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能让他们学会构建清晰、有条理的论述框架,提升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深挖文体风格,营造特色情境

不同文体具有各异的风格,深挖文体风格并据此营造特色情境,是让学生真切感受文本内涵的有效途径。

以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这篇童话充满了奇幻色彩,借夸张、想象传达深刻的道理。教师精心地组织“童话剧表演”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分别扮演皇帝、骗子、小孩、群众。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演绎,充分领略到童话夸张、讽刺等方面的特点。扮演皇帝的学生,将皇帝的虚荣愚蠢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故作姿态的动作、每一句自傲又无知的台词,都凸显出人物的个性化特点;饰演骗子的学生,用狡黠的眼神和花言巧语,把骗子的狡猾奸诈诠释出来;扮演小孩的学生,用纯真的话语和可爱的表情,呈现出小孩的天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虚伪、愚蠢等现象的批判,进而理解了文本内容,感受到童话的独特魅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真实感的情境

1.引入生活场景,还原文本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教师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还原文本情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以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寻春”活动。首先,学生走进校园,感受春风拂面的感觉,那是一种带着微微暖意、如同母亲温柔抚摸的触感;观察花朵的娇艳姿态,红的似火般热烈,粉的如霞般柔美,白的像雪般纯净,它们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散发出阵阵甜香;聆听鸟儿欢快的歌声,那是大自然奏响的春之乐章。回到课堂后,学生对比自己的亲身感受与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文字,而是真正走进了作者笔下的春天,理解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热爱。

2.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共情情境

教师将生活经验融入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创设共情情境,使他们走进文本,真切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以八年级上册《背影》的教学为例,教师开展“家庭记忆分享会”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回想和父亲相处的难忘瞬间,带着鲜活的记忆,走进《背影》的学习。文中的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那蹒跚的脚步、努力向上攀爬的姿态,与学生的父亲为学生辛苦付出的画面一一重叠。此刻,学生就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字阅读,而是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切地理解父子间那种含蓄却又无比深沉的爱,从而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题。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成为一次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旅程,让学生在文字中真切地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三、设置明确任务,设计具有梯度的情境

1.围绕文本重点,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紧扣文本重点设计探索性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咸亨酒店奇闻大揭秘”的情境,要求学生全面剖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深入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成因。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文本,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行为等细节入手,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例如,从“高大却青白脸色、长衫又脏又破”的外貌描写中,学生可以看到他贫困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的矛盾心态;从“窃书不能算偷”的语言描写中,学生能体会到他自欺欺人的性格弱点。通过对孔乙己行为和遭遇的分析,学生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不仁则加剧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这一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情境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锻炼了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依据能力目标,构建分层情境

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构建分层情境,能助力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为例,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初体验”活动,为他们提供图文卡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句,初步感知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着重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意象解谜”活动,分组讨论“杨花”“子规”等意象,探究诗人借景抒情的精妙手法,强化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分析能力。面向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意再现”活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将古诗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分享各自的创作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与文学创作能力,实现个性化表达。

四、运用多元手段,设计具有体验感的情境

1.借助数字资源,创设沉浸情境

数字化资源融合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能在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的教学为例,教师播放黄河奔腾咆哮的高清视频,同时播放激昂澎湃的《保卫黄河》乐曲。在这样的沉浸式情境中,学生仿佛站在黄河岸边,目睹黄河的波澜壮阔,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此时,教师适时开展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逐句品味诗歌的内涵。学生朗读的音调随着诗句的节奏高低起伏,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全身心沉浸于诗歌描绘的情境中,实现与文本的深度交融,对诗歌的理解更为透彻。

2.开展实践活动,融入真实情境

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亲身体验的平台,可以促使他们融入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以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绿植守护行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负责校园树木花草的日常养护,如定期定量浇水,依据植物的生长阶段科学施肥,及时清理杂草,同时做好记录。这一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体会培育绿植所需的专注与耐心。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牧羊人坚持植树的行为进行对比,深刻地理解了牧羊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认识到微小行动持之以恒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意识到守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入理解了文本内涵。

总之,教师基于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开展文本解读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度分析、创意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