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古诗文多篇文本组合的群文阅读
作者: 成春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然而传统的单篇教学存在局限,难以挖掘古诗文的深层价值。群文阅读教学则打破了常规,把多篇古诗文组合起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为古诗文教学开拓全新的路径。
一、主题串联式
教师以古诗文的共同主题为线索,串联多篇古诗文,能让学生从多视角理解同一主题,感受不同诗人对同一情感的独特诠释。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思乡”的主题,选取一年级下册李白的《静夜思》、三年级下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六年级下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文,感知古诗文的内涵。教学《静夜思》,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鲜艳的插图,给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与亲人分离的经历,体会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切情感。教学《泊船瓜洲》,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位置,感受王安石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归乡的期盼。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诗文的抒情方式。比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借月光直白地抒情;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借重阳节思亲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用“绿”字展现春风的动态,以反问句含蓄深沉地表达思乡之情。这样的对比学习,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锻炼文本分析与归纳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经历,说一说自己的思乡情感。比如,学生在旅行途中,想念家中那张熟悉柔软的床、家中舒适的环境;在外地探亲时,想念家乡独具风味的美食、一起玩耍的伙伴。分享经历,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思乡之情的浓烈,进而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二、意象聚焦式
意象在古诗文中是情感与思想的关键载体。教师把含有相同意象的多篇古诗文组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助力学生探究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以“月”这一典型意象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一年级上册的《古朗月行(节选)》、一年级下册的《静夜思》、四年级上册的《出塞》,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对月的描写,理解古诗文的字面意思。教学《静夜思》,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明月照在异乡客舍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月在诗中引发作者思乡之情的作用。教学《古朗月行(节选)》时,教师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把月亮想象成白玉盘、瑶台镜,感受儿童眼中月亮的奇妙与可爱。教学《出塞》时,教师通过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知晓诗中的月是历史的见证者,历经岁月,高悬边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深挖意象的内涵。比如,在《静夜思》里,月是思乡的寄托;在《古朗月行(节选)》中,月代表着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天真想象;在《出塞》中,月见证了边关岁月的沧桑,勾起人们对战争的感慨与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意象的内涵,能锻炼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意活动,让学生以“月”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从自身的独特感受出发,把月与生活、情感、梦想相连,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自己的“月之篇章”,能锻炼写作能力。
三、体裁分类式
教师按诗歌体裁对古诗文进行分类,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不同体裁的古诗文的特点和魅力。比如,教师可以把二年级上册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的五言绝句《江雪》和二年级上册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上册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教学之初,教师要详细地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格律特点。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全篇共四句,节奏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同样也是四句,节奏相对舒缓、悠长,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细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押韵的规则,让学生明白押韵的作用。在学生了解了绝句的格律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独特韵味。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几首绝句的内容与情感。尽管这些绝句篇幅有限,但是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情感。比如,《江雪》通过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雪景,展现了诗人柳宗元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早发白帝城》则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快节奏,表达了李白轻松愉悦、归心似箭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领略到诗歌的无限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在朗诵会中,学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停顿和丰富的表情,将诗歌的情感与节奏完美地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体裁特色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韵律感知能力。
四、作者关联式
教师选取同一诗人的多篇作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思想变化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创作的影响。以杜甫的作品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五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六年级上册的《江南逢李龟年》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春夜喜雨》,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教学开始,教师要详细地介绍杜甫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变故,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衰败。他的诗作大多反映社会现实,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篇研读这几首诗歌。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狂喜之情;在学习《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沧桑后重逢的心情;在学习《春夜喜雨》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杜甫对春雨的喜爱以及对万物生长的期待,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可以从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感悟等方面入手,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锻炼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的多种范式,为学生打开了深入学习古诗文的大门。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地运用这些范式,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品味经典,传承文化。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