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策略例析
作者: 王金霞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提倡读写融合教学,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从三年级起,每册统编教材中均有一个习作单元训练,单篇课文中也安排了小练笔,训练学生的习作专项能力。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荷花》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荷花》是叶圣陶的作品,他的创作立足点——“我”就是一个小学生,文中那些具有典范表达意味的语段,都是值得学生品读、仿写的对象。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该自然段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主要是承接上文的,突出了花的姿势多。第二句“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在表达上由描写到欣赏,“看看”+“看看”体现了作者欣赏不同的荷花开放姿势,欣赏的整体感觉是“很美”+“也很美”。第三句是“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尽管用的是打比方,本体“一池荷花”与喻体“一大幅活的画”,既很匹配又生动形象;更妙的是,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从静态描写转向了动态描写——“活的”,由此带出了拟人化的画家——大自然,为下一个自然段中“微风”的出现作了铺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关注每个句子在语段中发挥的作用,体会语段突出的作者对一池荷花整体上的印象。
二、整合资源,建构表达范式
读写融合教学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直接从文本阅读中提炼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真实情境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小学生从阅读到写作之间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需要教师搭建适宜的桥梁。
以《荷花》第二自然段为例,作者描写了三种荷花开放的姿势,这是课后练习安排的小练笔的仿写对象。学生仿写的结果千篇一律,多数学生只是把课文中的荷花换成另一种花,其余的表达就是用“有的”组成排比句,写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三种姿势。破解这一困局,教师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引导学生经历从提炼表达方法到建构表达范式的过程。具体地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描写动物外形特点的语段,即《燕子》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将《荷花》的第二自然段中“有的……有的……有的……”的表达,与《燕子》第一自然段中“一(身)……一(对)加上……凑成了……”的表达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共同点:三个句子表达的都是有代表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提炼两个典范语段的共同表达范式:用三个排比句描写写作对象的有特点的部分。学生运用这样的表达范式,仿写《荷花》第二自然段的典范语段,这就是很好的读写融合训练。
三、表达实践,提升习作能力
在阅读文本中,学生品读典范语段,提炼表达方法,目的是在适宜的情境中有效地迁移运用。学生将在阅读中学习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表达实践中,才能逐渐提升习作能力。
在《荷花》的第四自然段中,“我”忽然感觉到的微妙变化,显然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活动。作者对这一想象活动的描写同样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一是想象合理,荷花随风而动在作者看来是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引得自己也舞蹈起来——这显然是爱舞蹈的孩子才有的感觉;而“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就从“活的画”变成了精美的演出,使作者对荷花的感受又深了一层。二是舞蹈之后,“我”与蜻蜓、小鱼的互动交流,与荷花融为一体了,让读者也愿意成为一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学生尽管一时难以用文字体现这种美的境界,但可以学习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观察对象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通过品读典范语段、提炼表达范式、迁移运用实践,落实读写融合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读写水平的提升。
作者简介: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学区二十里铺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