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宗应香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传统识字教学多依赖反复抄写、机械背诵,形式单一且枯燥,难以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甚至可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创新识字教学策略,让识字过程充满趣味,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字理识字策略
1.象形字溯源识字
汉字中的象形字是依照事物的形状描绘而成的,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通过追溯象形字的源头,能让学生直观理解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将抽象的字形与具体事物建立联系,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日月山川》中的“日”字,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张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形状,提问:“小朋友们,太阳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甲骨文的“日”字,让学生对比太阳的图片和甲骨文,学生惊喜地发现,甲骨文“日”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中间的一点好似太阳散发的光芒。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楷书“日”字,然后对学生解释:“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这个字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但它表示的还是太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地记住字形,理解其表达的意思,感受汉字的形象之美与古人的智慧。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日月山川》中的“山”字,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在黑板上先画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让学生观察山峰的轮廓。随后,教师展示“山”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教师依次展示“山”字的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它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记住了“山”字的字形,还理解了它的含义,感受到汉字与自然事物的紧密联系。
2.会意字解义识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的。解析会意字的构成部件及组合逻辑,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意义,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拍手歌》中的“休”字,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靠在大树旁的简笔画,问学生:“老师画的这幅画,这个人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休息”后,教师以多媒体展示“休”字,将它拆分为“人”和“木”,解释道:“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干活累了,就会靠在大树旁休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休息的场景,想象自己劳作后靠树休息的画面,说一说具体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理解“休”字的含义,掌握它的字形结构,提升识字效率。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中的“森”字,教师可以先展示一片茂密森林的图片,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三个“木”组成的“森”字,向学生解释:“很多树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森林,古人用三个‘木’表示‘森’这个字。”
二、语境识字策略
1.课文情境识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教师可以将生字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生字的含义与用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识字与阅读能力的协同发展。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中的“躺”字,教师可以朗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边读边模仿小水珠的姿态,带动学生一起做“躺”的动作,思考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原因和它眼中的世界。这样一来,学生轻松地认识了“躺”字,还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再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四季》中的“弯”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弯弯的谷穗”的图片,然后用手模仿弯月的形状,联想生活中的弯弯的事物,如香蕉、彩虹,并用“弯”字造句,加深对“弯”字的理解。
2.生活情境识字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是丰富的识字资源库。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识字,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手足》中的“口”字,教师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嘴巴,感受嘴巴的位置和功能,提问:“我们的嘴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吃饭、说话。”接下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寻找包装上带有“口”字的商品,像“口香糖”“口服液”等,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交流在超市看到的带有“口”字的商品,讨论这些商品和“口”字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积极地学习汉字,增强了识字的积极性。
三、比较识字策略
1.形近字对比
低年级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容易混淆形近字。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形近字的笔画、部首和结构差异,结合组词、造句等方式,分辨它们的不同,加深对每个字的印象,避免书写和使用时出错。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娃”和“洼”,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部首,学生发现它们的部首分别是女字旁和三点水旁。接下来,教师给学生讲解女字旁的“娃”与孩子有关,如“女娃”;三点水旁的“洼”和水有关,如“水洼”。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这两个字分别组词、造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同音字辨析
同音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和字义不同,这是低年级识字的难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从字形结构、字义内涵和使用语境等方面区分同音字。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中的同音字“青”和“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青山绿水”与“清澈的河水”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上的‘青’和‘清’有啥不一样?”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片,发现“青”表颜色,“清”和河水的纯净有关。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它们组词,如“青菜”“清晨”,再用它们造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锻炼语用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字理识字、语境识字、比较识字等策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识记汉字,掌握汉字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