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作者: 王欣怡摘要: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法治意识启蒙的关键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通过规则引导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法律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内容单一、与实际脱节等问题,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法律认知。因此,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索适合小学阶段的法治意识培养策略尤为重要,文章聚焦教育实践,从情境融入、数字技术应用和案例互动三方面提出有效途径,以提升小学法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05-04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启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小学阶段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守法精神、树立法治观念的最佳阶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认知,成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教育手段,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一、 法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法治意识是规则认知的基础
法治意识是社会规则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行为规范的理解与内化。在现代社会中,规则是维系秩序的重要保障,而法治是规则体系的最高形式。小学生通过学习法治意识,可以从具体的规则中认识到社会运作的有序性,逐步理解规范行为的必要性。法治意识不仅强调遵守规则,更注重对规则合理性的认知与接受。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学生能够形成对权利与义务的初步认识,明确行为界限与责任担当,这为其后续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提供了关键支撑。因此,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掌握规则、理解规则、践行规则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阶段是培养关键时期
小学阶段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规则意识较弱,但接受与模仿能力较强,容易将行为规范内化为生活习惯。法治意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行为上建立初步的规则感,培养学生理性判断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他们对公平与正义的理解大多来源于具体情境中对规则的感受。通过法治教育,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规则的意义,从而形成守法观念,为其未来的规则意识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法治意识助力公民素养形成
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个体提出的重要价值要求,而法治意识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全人格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基础。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能够在行为上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在观念上深刻尊重法律的权威与公正。通过对法治意识的系统培养,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对权利与义务的清晰认识,不仅具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还能够尊重和保障他人权益。这种对规则的理解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的规范性,更是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精神初步养成的关键。法治意识为公民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导向,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实现从个体自律到社会共建的转变,成为其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现有问题与挑战
(一)教育内容缺乏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法治教育的内容通常以条理化、规范化的形式呈现。这往往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教材和课堂教学多采用直接讲解规则和行为规范的方式,忽视了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很难实现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共鸣。总之,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关注度,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法治观念的深入理解,影响了规则意识的有效培养和深化落实。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严重
法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将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认知与实践,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然而,目前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较大脱节,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贴近性。这种情况下,课程中的规则学习往往过于抽象,与学生熟悉的日常情境无法有效对接,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规则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学生无法通过这些脱节的内容感受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规则意识产生陌生感甚至漠视态度。总之,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对法治观念的接受与理解,还削弱了规则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意义,长此以往,难以真正达成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三)课堂活动互动参与不足
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交流和动态活动,才能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然而,目前部分课堂活动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模式过于单向,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未能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参与机会,从而削弱了课堂的活力和实效性。缺乏互动性的课堂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也削弱了规则认知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当课堂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表达空间,法治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化,成为一种浅层次的“走过场”式教育。这种情况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还无法有效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教育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则
法治意识的培养应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有限。因此,法治教育应注重具体化、形象化,避免讲解过于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复杂的法律理论。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情境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规则的意义,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逐步形成对法治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对法治的理解深度,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更加抽象和系统的法治观念。
(二)注重实践性原则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通过实践和互动使学生体会法律与规则的内在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参与欲望,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规则的体验感。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在实践中理解法治的意义和重要性。此外,互动性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法治意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化与自觉遵守。
(三)渐进性与连续性原则
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小学阶段的初步认知开始,到中学阶段的深入理解,再到成人阶段的实践应用,法治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应从基本的规则意识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逐步提升教育的难度和深度,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段获得合适的法治教育。同时,法治教育需要保持连续性,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持续深化法治意识,为其成为守法公民奠定基础。
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情境体验融入,强化规则意识
情境体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该方法将学生置于具体情境中,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互动体验中感受规则的重要性。情境体验能够弥补单一讲解的不足,帮助学生从具体场景中理解规则的内涵,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这种方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将抽象的规则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大家排好队”这一课设计情境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公共场所中排队与插队的对比情景,生动地呈现插队行为对公共秩序的破坏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提问“插队对他人有什么影响?”“如果大家都不排队会怎样?”等,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规则的意义。在课堂主体环节,教师创设模拟场景,如食堂购餐、公交车检票等,学生分组参与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普通排队者和插队者,通过互动切身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及插队行为可能引发的矛盾。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反应,提问“这样的场景中,你的感受是什么?”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反思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遵守规则和不守规则的结果”展开讨论,并以小组形式表达对公共秩序的看法,进一步深化对规则意义的认识。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置延伸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在类似场景中遵守或违反规则的感受,并与同学交流体会,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增强对规则意识的认同和内化。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排队规则的价值,更能够在行为实践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从而有效提升法治意识,逐步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全面转化。
(二)数字技术助力,拓展法治认知
在法治教育中应用数字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通过丰富的媒体资源和交互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与规则的感性认知。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使抽象的法治概念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字化资源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法治学习,从而深化规则意识与认知水平。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学生对“网络新世界”一课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一个短视频,内容包括网络世界的便捷性与风险并存的案例片段。视频中的情节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浏览网页、点击不明链接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网络安全规则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常见的网络陷阱,如不明来源的广告链接、恶意软件下载等,同时结合案例讲解网络行为规范。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可以通过在线问卷工具发布一组互动题:“如果收到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你会如何处理?”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扫码参与答题,教师实时展示结果,并针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分析与引导。课堂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一个网络行为模拟活动,通过学校内的局域网建立虚拟网络社区,让学生体验正确使用网络的行为。例如,设置“虚假广告”“网络欺诈”等模拟事件,让学生在社区中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应对,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条款融入讨论环节。在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份“网络行为自律公约”,用简短的条目表达自己的规则意识。通过视频、互动问卷和虚拟情境的综合应用,学生不仅可以直观认识到网络世界中的规则与风险,还能通过数字技术的实践环节,将法治意识与自身网络行为规范有效结合,从而深化对网络安全和法律规则的认知。
(三)案例讨论互动,深化规则内化
案例讨论作为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讨,将抽象的法治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生活体验。通过分析与反思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法律与规则的理解,还能在讨论中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实现规则的内化。这一过程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逐步培养法治意识,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案例讨论活动。针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例如,“某中学生因不满学校管理制度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导致处罚”或“社区居民在公园内搭建私人设施引发冲突”。课堂上,教师先通过图文资料展示案例的背景、事件经过和后果,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行为人是否合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这些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类似情境中,作为公民应该如何处理?讨论中,学生分组整理观点并派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行为的法律依据以及行为人是否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例如,在网络言论的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明确禁止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社区案例中,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解释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应尊重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总结环节,教师通过问答互动深化学生的认知。例如,提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自身权益又履行社会责任”等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案例谈感想。同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公民行为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这一教学过程以具体案例为载体,通过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法治精神,使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 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法治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及其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情境体验、数字技术和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感受规则的重要性,深化对法律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守法观念和责任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积极的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明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实践[J].智力,2024(12):179-182.
[2]林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3):33-36.
[3]柴瑜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J].名师在线,2023(25):71-73.
[4]查丽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23(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