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作者: 寿琪萍

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0

摘要:在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是目前一种值得倡导的有效教学策略。文章阐述了对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和合作学习的认识,并提出“选择时机,实行合作”“科学分组,明确分工”“适时引导,促进合作”“捕捉‘生成’,有效合作”“汇报交流,成果展示”等五个步骤,和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实施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班化课堂;合作学习;初中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16-03

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而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数少,更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正确认识合作学习,解决小班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索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将会对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一、 对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和合作学习的认识

“小班教育”作为专门名词,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班额学生数量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量,是由各国的国情决定的。初中科学课堂是指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浙教版科学教科书为载体的初中课堂。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即小班化条件下的高效的初中科学课堂。小班化教学班额小人数少,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在小班化科学课堂里实施合作学习,不但能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多关怀、更多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机会,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形成合作技能以及从他人角度审视情境的能力。

二、 小班化科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步骤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为:第一,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第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第三,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第四,小组成员具有个人责任;第五,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依据以上特征,在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可以参照以下步骤:

(一)选择时机,实行合作

为了在初中科学小班化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事先深入研究科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好时机,在学生感觉满心期待和迫不及待时,实施合作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荷与电流”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展示了绚丽的灯光、迷人的夜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趁着学生兴致高昂,教师抛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些小彩灯发光呢?”这时学生们踊跃举手,七嘴八舌。教师适时拿出一个小灯泡继续问:“让这个小灯泡发光需要哪些电路元件?”学生立刻回答:“需要电池。”“对,电池可以提供电能。”教师随即拿出一节干电池,继续追问:“光有电池,小灯泡就能发光了吗?”学生沉默片刻后回答:“还需要导线。”“对,导线可以输送电能。”于是教师连忙导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合作学习任务,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个小灯泡、两节电池、若干导线以及灯泡底座、电池底座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行实验探究。这比在课堂一开始就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效果要好得多。

事实证明,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所要讨论的话题和将要实施的任务上来,然后再适时布置相关的合作学习任务,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有利于合作学习任务顺利、高效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而合理分组是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在小组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学生在性别、能力、成绩、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数依据合作学习任务难度而定。小班化教学班额小学生少,分组数就少,方便同一小组的成员就近坐到一起,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合理、公平的分组,有利于组内帮扶、先进带后进,也有利于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分组后,教师可以引导和提示学生根据小组间成员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对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并明确每位小组成员应承担的任务,使学习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从而确保小组活动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

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哪些学生唱主角、引领其他组员开展活动,是否有学生没有参与小组活动等,以便于下次可以重新调整分组或给小组人员分配特定角色,以求得组内成员之间的均衡互动。

例如,在“电荷与电流”教学中,教师布置“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合作学习任务后,先提醒大家“科学探究的步骤有哪些?”“让小灯泡亮起来有哪些步骤?”,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步骤对任务进行分解。有的组员在灯泡底座上安装小灯泡,有的组员安装电池,有的组员剥开、绕制导线,有的组员画电路连接设计图等,小组成员间各自承担任务又相互协作、缺一不可,形成“组内合作、各尽其能”的格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适时引导,促进合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和指导。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组数少,教师更容易关注到各个小组,及时了解各个小组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这有利于合作学习任务的顺利推进和落实,以及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当有的小组在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小组成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当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开展得较顺利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当有的小组率先成功完成小组合作任务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并按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给小组排名,在班级内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例如,在“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开始只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实验器材,让他们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观察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度,当陆续有小组提出“电路连接好后小灯泡一直亮着不熄灭”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怎么使小灯泡熄灭”“生活中怎么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学生便能顺理成章说出“增加开关”的办法。这时教师再把开关发给他们,让他们试试电路中加了开关以后能不能控制灯泡的发光情况。这样学生便能牢牢记住“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落实,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适时引导。(图1~图3)

(四)捕捉“生成”,有效合作

当学生合作学习时,他们会积极投入活动中,常常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一些意外的“生成”和发现。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运用教学机制对学生的“生成”进行合理取舍和处理,对有价值的“生成”,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作为合作学习任务的补充和扩展,促成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例如,在“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合作学习中,有一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两节干电池串联使用比使用一节干电池时小灯泡更亮,于是他们提出“是不是使用的干电池越多小灯泡越亮?”的问题。教师马上肯定了他们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仔细观察、勇于提出问题的表现,并鼓励他们对产生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延伸了新的合作学习任务“如何让小灯泡更亮”,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深度。

当然,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要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将它们放到课后,引导学生课外拓展延伸。

(五)汇报交流,成果展示

成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自然想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同时也会产生好奇心理,想和其他小组的成果比一比,想知道其他组的同学是如何实现任务目标的,他们有哪些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所以,“汇报交流,成果展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一环,是必不可少的。小班化教学班额小,组数少,有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每个小组的汇报交流和展示。

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扮演主持人的角色,首先,对这一环节作简要介绍,提醒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时需要捕捉的重点信息是什么。其次,决定小组发言的顺序。最后,在成果展示结束后,作一个评价和小结。如果合作学习的成果是一件作品,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设计评价量表,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和评价,便于学习小组对作品进行改进和迭代升级。

例如,在完成“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会请各个小组汇报情况、展示合作成果。分组汇报时,教师会要求小组组长发言,介绍小组每一位成员在组内的分工并展示成果,其他组员适时补充。这样,在展示过程中也体现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设计了“让小灯泡亮起来”合作学习任务的评价量表(表1),让各个小组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和互评,比一比哪个小组分数高,评出优胜小组。

通过“汇报交流,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使学习的氛围更浓。

三、 小班化科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应避免流于形式

很多合作学习表面上看很热闹,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合作是只有形式而没有效果的。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前,应考虑到该合作学习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有什么帮助,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等问题,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要调动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组活动中一般还是能力强的同学在起主要作用,有些基础薄弱学生缺乏主动性或干脆“坐享其成”,也有些表面参与而实际没有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参与、投入程度,给他们分配合适的任务,给予他们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合作学习所设定的教学模式较为宽松,但课堂容易散漫甚至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整体统筹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四、 结论

总之,在初中科学小班化课堂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团结合作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7,43.

[2]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60-161.

[3]杨学英,刘宇,刘霞.新课程教学方法全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85,35,18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