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许平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数形结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意义与实践路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数形结合的实践性,注重课堂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创设互动学习环境和开展实践教学,以真实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此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动态演示和互动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57-04

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实际应用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理念,通过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复杂的数学概念,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图形和抽象的数字之间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

一、 数形结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意义

(一)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时,形成更加清晰的思维框架。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概念时,若仅仅通过数字来讲解,学生会感到困惑。但如果教师通过圆形图示来展示不同分数所代表的区域,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分数的意义,从而更容易掌握这一概念。此外,数形结合还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习“面积”与“周长”时,教师通过绘制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各个概念的独立性,还能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提升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数形结合,教师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首先,教师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在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图形,从而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学习“求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通过绘制三角形并标注底边和高,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其次,数形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解题。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通过将问题可视化,学生能够更容易识别出关键要素和关系,从而制订出合适的解题方案。例如,在解决“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比较”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画出两种图形,然后通过图形的变化来探索它们的面积关系,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课程往往以公式、定理和计算为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然而,借助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形结合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图形、模型等直观方式展示数学概念,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首先,数形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知。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教师利用图形展示不同形状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概念。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通过绘制圆形并标注半径、直径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这样的直观展示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成就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其次,数形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让学生自己绘制图形、进行小组讨论等,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 数形结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讲解和练习,未能有效融入数形结合的理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直观体验和思维拓展,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具体而言,一是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依赖黑板书写和口头讲解,忽视使用图形、模型等直观工具来辅助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二是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教学软件和工具有效支持数形结合的教学,但部分教师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缺乏认识或实践,使得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未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三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在数形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赖教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无从下手。

(二)学生参与度不足

在数形结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小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意愿。虽然在数形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观察和操作,但许多学生仍然倾向于等待教师的指示,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课堂互动不足。在数形结合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有效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参与到数形结合的探讨中。这种缺乏互动的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影响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数形结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也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缺乏勇气去尝试和探索。

三、 数形结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措施

(一)转换教学思路

一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数形结合的实践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绘图、模型等方式进行探讨和解决,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利用数学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形结合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数形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及时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借助课堂观察和小测验等手段,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他们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三是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提升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向他们普及数形结合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比如,定期组织家长会,分享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家长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进行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此外,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活动,如绘制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等,增强家庭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家中也能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数学教学策略

1.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增强数形结合的理解和应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引导他们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分数”时,通过切苹果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准备包括若干新鲜的苹果、刀具(由教师操作以确保安全)、纸盘、标记笔以及展示分数基本知识的课件。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大家喜欢吃水果吗?今天来学习分数,看看水果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入主题,教师展示一个苹果,问:“如果我把这个苹果切成几份,每一份就代表了这个苹果的一部分,这样用什么来表示这些部分呢?”教师将苹果切成4份,逐一展示每一份。教师边切边讲解:“现在把这个苹果切成4份,每一份就是苹果的1/4。用分数来表示,1/4表示这个苹果被分成4份中的1份。”教师请学生观察每一份的大小,并问:“你们觉得每一份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随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发放苹果和工具,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切分苹果并标记分数。教师提问:“如果把这4份苹果再分成2份,每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每一份会是1/8,因为4份的每一份再分成2份就是8份。”教师在白板上演示计算过程:1个苹果=4份,分数表示为1/4。每份再分成2份,1/4÷2=1/8。教师强调:“所以每一份现在是1/8。”教师总结:“今天通过切苹果的活动,不仅了解了分数的概念,还学会了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之后,教师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问:“你们觉得用水果来学习分数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强调数形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其他的分数实例。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动手操作,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数形结合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2. 开展实践教学

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个关于“数学探险”活动的具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能够将测量结果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包括测量工具(如卷尺、直尺、量角器等)、记录工具(纸张、笔、图形绘制工具)以及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任务单,列出需要测量的对象及相关问题。在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数学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它还与生活息息相关。今天,将进行一次‘数学探险’,在校园内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实际案例,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师简要介绍活动内容和注意事项,强调安全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并发放任务单,任务单上列出需要测量的对象,例如,操场的长度、花坛的面积、教室的周长等。在实际测量阶段,学生根据任务单,带着测量工具前往指定地点进行测量,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例如,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学生先测量一边的长度,然后再测量另一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假设操场为矩形,长为30米,宽为20米。在数据记录与计算阶段,学生在记录纸上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计算操场的周长:周长=2×(长+宽)=2×(30米+20米)=100米;对花坛的面积,假设花坛为圆形,学生测量半径为5米,计算面积:面积≈3.14×(5米)2≈78.5平方米。在结果展示与讨论阶段,每组回到教室后,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和计算过程,学生将结果以图形的形式呈现,例如,绘制操场和花坛的示意图,并标注出测量的数值。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对数形结合有什么新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今天通过实际测量,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价值。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数学的应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和互动游戏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时,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动态分数模型动画以及互动式数学游戏软件(如GeoGebra)。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来学习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先,通过图示讲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长×宽×高,并以一个长为5米、宽为3米、高为4米的长方体为例,引导学生计算其体积为60立方米。接着,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长方体与圆柱体的比较,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如何通过切割长方体的方式理解圆柱体的体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将圆柱体的底面视为一个正方形,并展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体积=π×r2×h,以一个半径为3米、高为5米的圆柱体为例,计算其体积约为141.3立方米。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今天通过动态演示和互动游戏,学习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对数形结合的深刻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 结论

数形结合视角下,文章深入探讨了数形结合理念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升解题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框架,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数形结合理念的有效实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换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创设互动学习环境、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未来,期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理念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教师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更全面的成长。同时,建议教育界加强对数形结合教学理念的研究与相关培训,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志棉.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探究[J].智力,2024(8):159-162.

[2]周旭姣.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3):88-89.

[3]蒋陈婷,邓小青.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4(7):24-27.

[4]叶秀美.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4(38):74-77.

[5]郭广金.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9):122-1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