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余秋萍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跨学科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提出了设计链式螺旋教学内容、实施领域互融教学策略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措施,希望能够让学生在“链式螺旋·领域互融”的单元整体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61-04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具体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限制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探索一种既能保证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又能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文章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链式螺旋的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引导学生在加强不同领域融合的情况下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数学教育正逐步向更加系统、连贯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一)知识螺旋上升,深化理解层次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确保学生在每一步学习中都能打好基础,进而逐步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不断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新知识,然后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二)领域交融贯通,提升综合素养
加强领域互融提高学科综合素养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界限,然后在跨学科的融合中促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进而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这就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链式螺旋·领域互融”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
从实际情况来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实践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循序渐进,注重基础
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注重基础的情况下践行“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从基础知识入手,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确保学生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始去理解分子、分母、分数线等分数的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分数的比较”“分数的加减”等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再比如,在“分数的比较”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比较题,如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比较分数的方法,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二)跨领域融合,注重综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强调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需要遵循跨领域融合的原则,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比例”这一部分的学习为例,这一单元不仅涉及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还与图形与几何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比例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同放大或缩小比例下的图形变化。接着,再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跨学科领域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所以小学数学教育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以“统计与概率”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概率的初步认识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引导“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并设计调查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然后指导学生利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的措施
(一)构建链式螺旋教学框架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需要积极设计链式螺旋教学内容。
1. 回顾与巩固基础知识
在设计链式螺旋教学内容时,首先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巩固,比如,在“分数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分数基本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设计一些复习题目,帮助学生回顾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确保学生对分数的基本运算有扎实掌握。例如,可以从简单的分数运算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后续的学习内容。
2. 引入分数混合运算
在学生对分数基本运算有了扎实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开始引入分数混合运算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混合运算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涉及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规则。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逐步深入分数混合运算
在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更加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题目。比如,可以涉及多个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可以与比例、百分数等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相结合,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综合应用与实践拓展
在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有了较为深入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应用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购物中的折扣计算、工程中的进度计算等,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混合运算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
5. 总结反思与提升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此时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方式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链式螺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将更加有序、系统地助力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领域互融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数学教育需要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这样才能够有效打破学科界限,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百分数的过程中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序推进:
1. 百分数与数与代数的融合
在《百分数》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百分数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在引入百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与分数、小数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数与代数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在百分数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与代数中的运算规则,进而提高计算效率,这样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还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百分数与统计与概率的融合
百分数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统计与概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涉及百分数计算的统计题目,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根据概率计算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所占的百分比,这样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将百分数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3. 百分数与图形与几何的融合
百分数与图形与几何看似关系不大,但在实际教学中,它们之间也有融合点。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百分数在图形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某个图形中某个部分所占的百分比,或者根据给定的百分比绘制相应的图形,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百分数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相结合,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设计跨领域的教学活动
为了实施领域互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跨领域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小学单元数学教学中实现领域互融教学策略,打破学科界限,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1. 采用情境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或创造具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比的认识”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与比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比的存在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的角色,顾客挑选了几种商品,收银员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打折等,通过这一情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比”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采用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比的认识”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比”的概念和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与“比”相关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任务内容,讨论解决方案,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采用探究学习法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或者探究比例尺在地图中的应用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运用链式螺旋领域互融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从内容、实施领域互融、教学方法等角度来进行全面有效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熊菲,刘琼.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路径[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6):46-48.
[2]刘朝娣,李美玲.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分析[J].考试周刊,2024(25):99-103.
[3]张金鹏.教育数字化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J].读写算,2024(20):98-100.
[4]冷忆宁.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J].浦东教育,2023(11):10-14.
[5]蒋小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