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沈庆华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物理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完善以及实验教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文章首先明确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以及加强实验教学等策略,旨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物理教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121-04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未来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理念落后、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评价不完善及实验教学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据此,文章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出发,探讨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旨在通过更新理念、明确目标、多样化方法、完善评价及加强实验等措施,全面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理念,它倡导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者应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框架内,教师不仅负责知识的传授,更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评价贯穿全程,既重视学习成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和态度,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在评价上,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方式,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发展,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二、 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下,部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显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教师更倾向于将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回忆和复现这些知识。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单纯的知识记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初中物理教学领域,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这主要体现在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核心乃至唯一的教学目标,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忽视了教学目标应有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和逻辑框架。这种情况下,教学往往变成了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和机械记忆,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外,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还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常常运用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个性差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一些物理课堂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单向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氛围不活跃,使学生在沉闷的环境中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单一的教学方法还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学习需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到吃力,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进步。为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积极寻求并实践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及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评价方式不完善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评价方式的单一性阻碍了教学质量提升,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教师偏好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它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具体而言,考试作为一种总结性评价,虽然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而,这种方式却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表现,诸如学习态度、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过分强调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与进步,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单一的评价方式还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实验教学不足

物理实验能够直观展示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是物理知识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学硬件落后、设备不完善以及教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资金、资源等限制,物理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陈旧或不足,难以满足实验教学需求,这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亲手操作实验,无法亲身体验物理现象,从而影响了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部分教师对物理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入,觉得实验教学既耗时又费力,且成效似乎不如直接讲授显著,因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不足还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上,一些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实验,缺乏创新性和拓展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实验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能力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重知识、轻能力”转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教授“声现象”这一章节时,教师不仅要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础知识,还应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制作简易电话的实验,让学生利用纸杯、细线和金属线等材料,亲手制作并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如空气、水、固体等,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合作态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他们在实验中的合作态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总之,通过制作简易电话的实验项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制作过程、成果展示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评价。

(二)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开展教学活动的科学依据,其明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授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光源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倒像,帮助他们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影子、日食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为了评价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测试题,这些测试题可以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展开,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影子总是出现在光源的相反方向、日食是如何形成的等,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三)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授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课堂上,教师不再进行传统的讲授,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小车运动实验,通过改变小车所受的力,观察不同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在探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斜面上滑动,观察并记录下滑动距离和所需时间,从而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教师应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在力与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小组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可以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实验报告可以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小组汇报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完善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单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讲解电能与电功率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如家庭用电量的计算,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用电调查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家庭用电调查,记录不同电器的功率和使用时间,计算并比较不同电器的电功率,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电能与电功率的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家庭用电调查后,学生需要撰写调查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调查报告的评价是评价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了解学生对电能与电功率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作业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以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除了作业评价和调查报告评价,教师还可以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加强实验教学,提升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磁现象”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磁现象,加深对磁体性质的认识。为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亲手操作磁铁,探索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磁铁,观察磁极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从而理解磁极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磁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磁体如何使原本无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这些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实验现象和原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实验报告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验报告、口头汇报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探究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结论

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以及加强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同时,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需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叶东.核心素养视角“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以“电磁”大单元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24(4):19-21,25.

[2]吴琴.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4):62-64.

[3]杨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4.

[4]顾姚民.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8):53-55.

[5]白延恺.初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教学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5):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