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赋权二级院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梁淑红 陈雪轲 康晓艺
摘 要:大学赋权二级院系,最重要的是把办学资源的配置权以适当的方式让渡给院系,从而促进院系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以B市29所大学为样本,以大学校院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人、财、物和学科等资源在校院之间的配置情况为因变量,研究大学校院资源配置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经过因子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后发现,学校层次、教职员工规模、学校办学经费预算、生均经费和院系内设机构运行5个因素与大学校院资源配置呈正相关关系。大学赋权二级院系,要从必要性、可行性和诱致性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和研判学校的办学层级、办学规模、办学经费、二级院系的治理能力以及学术群体的力量等因素,做出科学的规划。
关键词:校院关系;办学资源;资源配置;影响因素;赋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001-08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niversities to empower secondary colleges is to transfer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colleges in an appropriate way, thereby promoting their sel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sing 29 universities in B city as the sampl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University-college resour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wer allocation in university-colleges,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power allocation in them based on human resources, finance, material resources,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among universities. After factor analysis and ridge regression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university-college resources and five factors: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a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aff scale, operating budget, per student budget, and the operation of internal institutions within colleges. The empowerment to colleg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inducement. Factors such as the educational level, scale, funding, governance capacity of secondary colleges, and the strength of academic group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and evaluated to make scientific plans.
Keywords: the university-college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source alloc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mpowerment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新旧模式的转换和治理重心的下移。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院系赋权增能,增强院系办学活力,是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重塑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改革。
二级院系既是大学履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也是汇聚教师、学者和学生,从事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基层学术组织。随着大学生存和竞争的压力逐层向下传导,二级院系的内在潜能和主动作为成为大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加持。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如何发展,发展得好不好,归根到底取决于大学院系如何发展,发展得好不好。虽然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院系的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但是由于对传统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大学治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学校权力过大、管得过死的积弊,院系权责不对等、潜能挖掘不充分和办学积极性较低等依然阻碍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赋权,深度挖掘二级院系的潜能,助力大学高质量发展。赋权二级院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决策权如何在大学校院的不同层级、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配置,本研究以B市部分大学为案例,尝试回答下列问题:制约大学校院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哪些影响因素对校院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如何科学有效地向二级院系赋权?
一 研究综述
赋权是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手段,判断一所大学能不能对二级院系赋权、赋权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大学校院关系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主题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 大学的校院关系及其职能划分
一直以来,在国家办大学的传统路径下,大学的组织模式受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形成了与国家行政机关相类似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我国大学与学院之间更多是一种行政上下级关系,学院院长由学校组织部门任命,学院各项事务均接受大学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或“管理”[1]。但是随着大学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深化和高等教育改革中新问题的出现,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反思大学的校院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大学校级“一家独大”的治理结构与二级院系特有的学术和行政的双重组织特性能否完全契合?如何激发二级院系的活力,汇聚起建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合力?新的观点认为,大学作为“底部沉重”的学术性组织,决不能像传统的火车那样,完全靠火车头去带动整辆火车,而应像高铁或动车那样,每一节车厢都自己驱动自己,同时又能在火车头的引领下不失方向和目标的前行[2]。院系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理应为大学的改革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校院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从直线型走向扁平化的管理成为我国大学校院关系的基本走向,学院制将成为我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基本选择[3]。在新的模式下,学校与学院之间将不再是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为前提的“紧密型战略同盟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校院之间的责权划分应该是授权方式而非分权方式;校院之间的工作模式应该是协作模式而非指令模式;校院之间的激励方式应该以目标为驱动而非以利益为驱动[4]。大学与院系之间的职责划分是校院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有学者认为,学校与学院的职责是宏观统筹与具体执行的关系。学校应该负责确立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决策、资源配置、组织结构和制度的确立以及中层以上干部的配备等。在专业设置、人员聘任、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方面,学校应将部分权力下放给院(系)[5]。有的学者认为,学院的主要权限包括教育权、人事权、管理权。教育权由制定课程与决定学位授予组成,人事权针对学院内部成员,管理权保障学院的正常运转。学院的学术机构性质决定了学院应拥有的权限首先是与学术直接相关的,譬如依据学术判断招录学生、决定传授知识的内容与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成果、选任教师以及组建基层学术组织等。其次还包括与学术间接相关的权限,此外还有学术活动管理、学术活动保障等方面的自主权[6]。有的学者从职权对应的角度提出,学院要承担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三大责任,同时也要赋予其自主理财权、自主用人权和自主配置资源的人力物力权[3]。有的学者基于资源支配权的视角,认为学院可拥有的主要是支配权,分为组织设计、资源使用、制度设计三大类,14项权力[7]。众多研究表明,大学校院之间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新的更加多样化的校院关系正在实践探索中呼之欲出。
(二) 大学校院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在挖掘院系办学潜能的共识下,向院系让渡部分权力已经成为调适大学校院关系的重要趋势。但是,在多大程度上把什么权力交给哪种利益群体,是向院系赋权的关键所在,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求都会影响到组织内部上下级的权力配置[8]。一般而言,组织的规模越大,越需要分化更多的管理层级,资源配置的权力也就随之逐层分解。如果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决策权仍高度集中,就有可能导致“规模负经济”。活动的分散性越大,分权越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此外,管理干部的梯队建设也是促进分权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有研究发现,大学类型、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规模、全日制研究生规模、学院在学校的重要度、学院管理水平和学校管理经验与水平六项指标对权力配置有显著影响作用。而大学成立时间,大学拥有的学院数量,大学拥有的基层学术组织类型、组织结构,学院成立年限、学院相对规模、学院规模在学校排名、学院教学科研排名、学院发展阶段、学院拥有学科专业与社会接轨度、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和学校整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等对大学权力配置无显著影响作用[9]。还有的学者以研究型大学为例,从二级院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治理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影响机制的角度,提出“环境、目标、资源、结构、行动者对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核心影响因素”[10]。从国际大学办学模式的比较来看,大学的布局结构、经费和学校传统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的权力配置[11]。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学院治理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性治理而非实质性治理,原因在于学院作为治理的主体缺乏治理的积极性,或者学院作为实体虽然有治理的良好愿望,但大学不愿放权或赋权给学院,或者是大学和学院本身既无治理的主观愿望又缺乏必要的客观条件[1]。换言之,学院要想成为实质性的治理主体,除了学校自上而下的主动放权以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学院也要具备自下而上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愿望。近年来,我国大学中权力重心的下移尤以研究型大学最为突出,极具代表性,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权力;而一般普通院校权力重心的下移则不够突出[10]。科研实力强大的大学,权力的重心明显出现从学校向院系的下移。这个现实从侧面说明,以教授、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发着大学向院系授予更多的权力,因此,学术群体力量也是影响大学内部权力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大学内部的资源配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大学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大学自身的学术特性和内部组织结构特点密不可分。
二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影响大学校院资源配置的若干因素作为自变量,大学校院在人、财、物和学科等资源方面的配置情况作为因变量,对大学校院资源配置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