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孔茜茜 刘涛 俞远翔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创新发展,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片面等弊端,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提出教学理论现代化与跨学科融合、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前沿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互动性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等优化路径。该文的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更是对商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改革;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127-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teaching of the Microeconomics course must innovate and evolve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dress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Micro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including outdat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tagnant content, limi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one-sided evaluation systems,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optimization path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These include modernizing teaching theories and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ynamically updating content with a focus on cutting-edge developments, diversifying and increasing the interactivi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not only offers a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but also serves as an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business educa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teaching reform; Microeconomics; practical teach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自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深刻变革,核心在于推广“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并确立“育人+育才”的双重目标。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迈向系统化的新阶段。《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文科教育应融合新技术和新思维,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发布,标志着新文科教育正式迈入实施阶段。

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不仅是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构建经济思维框架的起点,更是他们理解市场运行机制、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工具。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宏观框架下,深化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是响应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时代要求,更是推动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确保商科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微观经济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引领商科教育潮流的重要阵地,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商科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1]。

一  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弊端

通过对比《新文科建设宣言》,可以清晰地看出,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显著差距[2-3]。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上。

(一)  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性问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特需求和潜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例如,需求模型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但单向灌输教学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该模式过于强调概念、公式和模型等理论概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现象相结合的必要性。这种教学理念使得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进而只能机械地学习和运用既定的理论工具,而无法灵活地应用这些工具去分析现实中的复杂经济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度理解,也削弱了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潜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未能及时融入新文科倡导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实践。例如,在分析市场失灵或外部性问题时,学生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还需结合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封闭的教学理念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学理念的滞后性问题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育教学内容的陈旧性问题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仍然采用数十年前的经典教材,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在分析市场行为时,传统课程依然大量依赖完全理性的假设,而忽视了行为经济学中关于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学应不断融入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如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以扩展经济学的视野,提供分析当代经济现象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学分析工具也在不断革新。现代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依赖实证分析和实验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但这些方法在传统课程中却往往未得到充分重视。例如,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手段模拟市场行为,从而揭示复杂的经济互动机制,这些重要内容在传统课程中常被忽视。

因此,教学内容的陈旧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

(三)  教育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问题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课堂讲授+PPT”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严重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该教学方法过度依赖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而且该教学方法也忽视了个体学习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学生需求。其次,该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的抽象推导,缺少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进而无法具备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最后,该教学方法也缺乏对现代科技工具(如在线模拟、虚拟实验室、数据分析软件等)的有效利用,不仅浪费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资源,也限制了学生利用科技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  教学效果评价的片面性问题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考试成绩,尤其是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

首先,标准化试卷考查学生对理论概念、公式和模型的掌握程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考察。其次,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讨论、项目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团队协作、创新实践中的贡献和进步。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成果,如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题演示等,未能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知识掌握情况的反映,而无法全面衡量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学生是否能够将无差异曲线应用于实际消费决策分析,或是否能够将市场失灵的概念应用于环境政策的制定,这些都无法通过一次考试全面衡量。

因此,教学效果评价的片面性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  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路径探索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应对现实经济挑战的需求[4]。在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致力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优化。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简单升级,更是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与升华。基于上述问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如下。

(一)  教学理念的现代化与跨学科融合

优化教学模式的首要目标是推动教学理念的现代化,这不仅涉及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教育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首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要求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一转变反映了教育目标的变化,即从单纯传递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的导师。这种角色的转变标志着教育从“教知识”到“育能力”的本质变化,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例如探讨市场失灵的真实案例或分析博弈论中的策略选择,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其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微观经济学课程必须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融合[5]。例如,在学习消费者选择理论时,结合心理学的行为偏差分析等。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还能使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

最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实际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和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模拟市场均衡的动态变化,或通过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探讨博弈论中的合作与竞争。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做出理性且富有创新性的决策。

(二)  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前沿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使其与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是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