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融合教学

作者: 欧敏琪

摘 要:古诗词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爱国主义、人格修养和社会关爱等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生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路径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小学生在现代语境里理解古诗。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融合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它沉淀着中华民族最厚重的精神底色,是中华民族在时代更迭中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土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而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第一主题。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以112篇的数目编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之以往,数量明显增加。如何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此,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路径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化植入

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古诗词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然后设立具体的、可视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并将此目标与古诗词的其他教学目标放在同等的地位。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这首诗前两句描述夏天西湖风光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丰富美好的想象;后两句抓住盛夏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精彩绝艳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此诗表面只写西湖风光,实际上是表达诗人杨万里希望林子方不要离开西湖去福州。结合学情,第一学段不必过多讲解深层次的意蕴,而应关注情趣和韵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韵律之美,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吟诵,带领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或吟唱,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从而达到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人以精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音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风格迥异、有声有色的画卷。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大,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演变。因此,生活在现代语境里的小学生在古诗的学习和理解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教师需要关注诗歌的特点,方能扫清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障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诗与画总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苏轼对王维的作品更是做出了以下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历来相互融合。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角度来看,“想象画面”这一要求更是贯穿于小学古诗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知,画面作为古诗隐含的一个重要要素,可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

在古诗词中,意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情结和精神标识,同时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多重看法,而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是想象的材料,它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由此可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里关于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的表象,使学生在脑海里勾勒对应的画面。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绝句》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春天是怎样的?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此时他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景象都可以为想象画面做铺垫。当学生脑海中呈现出绿油油的小草、竞相开放的花朵和活泼可爱的燕子等表象时,我们就带着这些已有的经验进入《绝句》的学习。

想象画面是一个联想的过程,从词语、句子的意思联想过去头脑中与词语、句子所描写内容相近或相同的形象,然后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改造和加工。由此可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想象画面的基础。然而古诗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可以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接着圈画诗句中出现的景物。比如读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一句时,我们借助注释明白“迟日”指的是春天的太阳。明白了难懂词语后,学生才能从诗句中找出相对完整的景象,它们分别是太阳、江山、春风和花草,这时学生脑海里的景象是零碎而单调的,并不能成为一幅连贯优美的画面。那么如何串联这些景物,勾勒出画面的大致轮廓呢?一个画面,应该具备一个主体人物或景物。除此之外,还要有时间、天气和环境等背景因素。当我们读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时,我们可以将江山作为主体,以落日、春风和花草去点缀。这时,古诗画面便出现了。学生在自主想象的画面中形成了独特的阅读感受,获得了传统文化的浸润,进一步熏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性融化

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方式多以背诵默写为主,主要考查诗词中的名句、诗词作者和诗词中的字词解释等知识,缺乏人文性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古诗词的学习只需要背诵和默写的错误观念。此外,这种枯燥单一、不够全面的评价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统一。为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词,选择全面真实、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讲授“山水诗词”“田园诗词”时,通过诗词摘抄、古诗配画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其中传统文化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讲授“咏物诗词”时,通过小组讨论、观点辩论、读书交流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其中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在讲授“送别诗词”时,采用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形式来衡量学生对其中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这些多元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古诗词学习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古诗词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背诵,还要学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新古诗词课堂教学,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同时,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诗歌画面,帮助学生走近诗人,理解诗意。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融入·融通·融化——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语文建设,2023(24).

[2]孙爱蓉,王伟志.小学语文阅读想象课堂的构建[J].语文建设,2020(04).

[3]耿延梅.浅谈美术课中的“互助互动”教学[A]. 2018年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热点探讨篇[C].2018.

[4]刘高杰.国学经典集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双线组元”视域下语文单元融整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13538)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