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段以“本真作文”理念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探究

作者: 陈祖云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教学实践发现,作文恰恰是学生最为畏难的一项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敢写愿写、乐写会写,借鉴“本真作文”的教学理念,以此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提供写作支架,鼓励抒发真情实感,并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本真作文;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每逢要写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也是高度模仿、千篇一律的“雷同文”。笔者通过借鉴“本真作文”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在写作中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以会说话、会写字为基础,以生活为依托进行写作,鼓励学生敢于下笔,指导学生能写会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工具,逐步达成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消除畏难心理——会说话就会写作文

(一)练习口头作文,出口成章

在作前指导课中,明确写作的主题和具体要求后,和学生一起口头创作作文,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任选一个学生准备写的题目,教师就此延伸拓展,和学生一起由一个话题讲一段话,再扩展到多段话,最后请学生加一个开头或结尾。也可以由教师选定一个题目,请学生接龙往下讲,最后充满激情地告诉学生:“恭喜你们!这篇作文已经当堂完成了!”在无形中提升全班学生的写作信心。

(二)进行每周一记,积累素材

按照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学生每学期会有8次作文练习,这种习作属于指令性写作,对于学生从生活出发写真人真事真情感有所束缚。我们可以以周记为辅,激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周记的拟题最好是“双线互补”,既有自由作文,又有半命题和命题作文。在半命题和命题作文中,围绕本班学生的生活拟定,给学生明确的写作方向。比如,开学之初,可以以“我的暑假 / 寒假之最         ”为题,让学生回顾假期生活,再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周记的训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作文练习量,另一方面也为考场作文积累了充分的素材。在当下将感触诉诸笔端,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和记忆,使学生更能在指令性写作中找到相应的真实的生活素材。

二、提供写作支架——有目的地表达

本真作文的出发点就是回归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作文教学还肩负着教导学生规范写作的责任,因此,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依据习作要求有目的地表达。

(一)提供语言支架,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学生有时虽然有想法有素材,但是苦于阅读量少或无法灵活提取运用,写的文章常常内容“干瘪”。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语言支架,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让他学会细致观察、仔细描摹,将一句话扩展为一段话,一段话扩展为一篇文章。以五年级下册“他         了”为例,有的学生写人物情绪只会写“爸爸生气了”,有的学生则会写到“爸爸生气地说……”这样的细节描写。为了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运用人物细节描写,可以给学生提供语言支架:严厉的眼神、脸色铁青、眉头一皱(神态);猛地一拍桌子、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我(动作)。将常见的细节描写作为语言支架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写作。

(二)提供习作范例,指引学生写作的方向

当学生愿写、能写之后,还要思考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写作。习作范例对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表达有很大的作用。习作范例可以是作文书中的或者网络收集的,也可以是本班同学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来自后者的习作范例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借鉴价值。同样以五年级下册“他        了”的单元习作为例,在完成初稿时,有部分学生习惯性地在写作中以“我”为主体,忽略了题目中“他”的限定,主体偏离。在作文评讲中,通过正例的评讲,再出示反例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的收获往往更深入心底,修改后的习作中就能有目的地围绕正确的主体进行细节刻画。

三、鼓励真情实感——唯有真情最动人

本真作文要求做到三真:真知道、真感觉、说真话。在作前指导课、作后评讲课中,都要向学生强调:唯有真情最动人,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抒发了真情感,作文才能打动人心。特别是在优秀习作分享中,学生真切地被同学习作打动,明白遵从内心写作的重要性。

(一)从选材上来说,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

以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有你,真好”为例,这个“你”可以是家庭成员,也可以是同学、朋友、老师。在确定写作对象时,都要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他好?学生往往会写父母等长辈,但可能又会写“雨天给我送伞”等“雷同文”。经过点拨之后,学生既能选择身边熟悉的人来写,又没有落入俗套,后进生也能开拓思路,关注到学校的保安,写到保安的尽职尽责、守护学生安全、安抚晚归等在门口的低年级学生等。

(二)从抒情上来说,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以五年级下册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学生写出来的“那一刻”丰富多彩,如学会做饭菜、学会骑自行车、吃生日蛋糕时看到妈妈眼角的泪光等,但在结尾处点题时,大多是强行表达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和关爱,所以“我长大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学生在作文中将什么是“长大”窄化为会感恩父母就是长大,这就要引导学生写出那时那刻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如学会做菜,当菜端出来那一刻,最直接的感受是“我”有了会做菜的成就感、自豪感,今后有了敢于尝试的信心,这也是长大的内涵之一。指导之后,学生对“长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对应事件写出不同的真实感受。

四、发挥育人价值——让习作闪现思想的光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可以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做事,作文中的表达更是直接展现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维水平。虽然本真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但需要传递“让习作闪现思想的光辉”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培养健康积极的文风和人格。

(一)恰当选择材料,能表达真善美

当学生在选择材料上不恰当时,一方面要适时恰当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和言行,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表达“真”的基础上关注生活中的美和善。

(二)辩证看待问题,思想积极向阳

以“围绕科技的发展展开想象”的话题作文为例,有学生对科技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科技的发展会造成人类的惰性,人类会退化毁灭。这样片面的观点需要及时纠正。科技的发展固然有其弊端,但是科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做的应当是在发展的同时思考如何消除弊端,而不是只看到其弊端而忽略其进步。类似的想象作文,如五年级上册“二十年后的家乡”,也有学生写到二十年后家乡环境污染严重,动物尸体遍野,结尾处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极度失望。这样的想象作文虽然另辟蹊径,但在结尾处也应当展现积极的一面,表达人类痛定思痛、力图改变。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将作文教学变成学习辩证思考、全面看待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向阳,则是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在作文教学中修炼心灵、开拓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一定要想方设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愿写到会写,享受写作的乐趣,能够准确自如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和与人交流,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实现个体生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潘云霞.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