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治水实践中的水文化发展

作者: 张雯婧

当代治水实践中的水文化发展0

水作为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环境改善中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资源,不可替代性是其突出属性。中国古代已初步形成“善治国者先治水”的水文化雏形。从大禹以疏治水到夫差开凿“邗沟”;从潘季驯“束水攻沙”到范公筑堤;从林则徐重修宝山海塘到张謇倡议开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利用丰富的治水经验不断积淀水文化底蕴,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水文化遗产。

目光聚焦当代,作为中国较早专门进行“水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李宗新率先对水文化的定义、实质、发展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而后又在系列文章中揭开了对我国水文化开展深入研究的帷幕。

水文化发展基础问题研究

水文化的概念界定。水资源的概念既简单又复杂。从广义上说,无论能否直接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价值的水中物质均可以称为水资源;从狭义上说,人类具备经济基础,掌握相关技术,能够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利用的淡水才可以称为水资源。

文章所涉及的水文化概念,属于狭义的范畴,可以将其看作由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三层理论结构要素搭建起来的具象文化形态。同时,这个水文化形态与水文化实践相结合,处在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态变化中,并能够通过多种附加形式表现出来。

水文化发展阵地建设——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1995年12月,由中国水利文协牵头成立的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正式获批,自此,中国有了专门进行水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在该组织的带领下,各省市相继成立了相关水文化研究组织和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为后续水文化相关研究的开展形成了正面激励。

中国水文化研讨会和论坛。随着水文化研究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水文化研讨会蓬勃发展,研讨重点也逐步从基础理论走向实践创新。《水文化与水利精神》成为全国水利干部的培训教材。2009年,第一届中国水文化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时任水利部部长发表了题为《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 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先进文化支撑》的主题报告,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水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水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会后,汇编完成《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

高校阵地联盟。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于2002年成立,2004年取得教育部认证,成为研究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独家机构。2009年7月,该校组织编写的《水文化教育丛书》正式出版发行。2013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水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4年,朱海风教授主持的《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正式立项,该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朱教授主编的《水文化研究丛书》,该系列丛书搭建了一个让普通民众了解水文化相关知识的入门平台。

水文化发展区域治水案例研究

水润民心,泽被万物。江苏作为我国唯一同时拥有江河、湖泊、大海的省份,已有四千多年的治水历史。南京水利系统作为江苏水利系统中的一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治水实践中逐步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十里秦淮”打造人水和谐美好图景。曾经内秦淮河水质被判定为轻度黑臭水体,存在部分河段排污口未能截流、上游来水水质较差、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滨水景观空间欠佳等问题。2017年南京市水利部门提出打造“秦淮水系流域花园”的设想,通过溯源排污口,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建设、清淤疏浚,采取生态岸坡整治工程、景观修复工程、生态补水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同步建设滨水绿色景观,将水体水质稳定在三类。

作为秦淮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枢纽,秦淮河水利工程不仅发挥防洪减灾的功效,更注重挖掘水利工程中的历史内涵和风格特色。南京秦淮老城南研究会会长指出,“秦淮河是南京城市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之源”,秦淮河畔的江南园林、贡院故所、元宵灯会等品牌文化,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从秦淮河起步,江苏省逐渐构建全域旅游、全域文化、全域休闲的宏伟蓝图。

“反向引水”彰显民生至上理念。2022年夏天,南京本地降雨少,江河上游来水少,长江南京站潮位持续走低,全市中小型水库蓄水量1.74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多,35座中小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甚至干涸,加之持续的高温晴热,高淳、溧水、六合等地区的部分水稻田、丘陵岗坡地种植的玉米、大豆等旱杂粮因灌排水不便,出现了一定程度旱情。8月10日,南京市启动涉农区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为满足农业灌溉和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秦淮河水利工程处近年来首次在主汛期启用生活用水调度,反向抽取长江水补充秦淮河;各沿江水利枢纽启动闸泵联合运行引水,日均补水量约300万立方米;武定门节制闸6孔闸门全力抬起加大下泄流量;各水利部门24小时全天候协调联动,减轻高温和长江潮水顶托给南京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力保障流域安全度夏,减少水产养殖户的损失,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众志抗汛”唱响水文精神主旋律。2024年汛期,受上游来水及本地降雨影响,南京主要江河湖水位呈上涨趋势,长江、水阳江、滁河、秦淮河、石臼湖和固城湖水位全面超警,防汛形势复杂严峻。面对汛情,南京水文分局主动请缨,甘当水利行业的“侦察兵”,成立防汛党员突击小分队奔赴一线,严格按照防汛方案中制定的计划,坚守在水阳江、秦淮河流域,其间共编制预报专报及各类会商材料50余份,报送预报信息500余条,彰显了水文“侦察兵”“参谋部”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人和自然的比赛。意识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管理的革新、设施的完善帮助人类在这条赛道上更强大、更坚韧。但更重要的是从中体现出的热忱、善良、认真和付出,这些美好品质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共同扩展着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水文化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水文化载体方面。深挖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建设,不难发现许多项目在治理谋划阶段就缺少水文化元素的融入。我们所熟知的都江堰之所以千年屹立不倒,是因为其利用地形、地势和水势巧妙地隐藏了工程中的人为痕迹,在发挥引水灌田、防洪疏导、排沙分流等作用的同时,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水文化理念。

我们要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的文化理念为典范,加大对系统生态的保护力度,改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三大问题。特别是在前期规划中,要在顶层设计上加入系统的水文化建设战略规划。《“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完善的水文化规划体系和保障体系,要把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全面融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在全国水文化体系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水文化理论建设方面。从古代开始,与水有关的典故、寓言、传说层出不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水神共工”等古代神话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诸子百家阐述的水文化更是极近水理,从“上善若水”“智者乐水”“大水必观”中可以窥见一二。纵观历史长河,水文化在不停地变动和进步,由此积累出的水学资料逐渐形成一个体量庞大的数据库。现如今,我国在探究水文化相关问题方面,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水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存在很多误区,尤其对水文化资源的研究极为浅显,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更新更是停滞不前。

建立水文化数据库不仅是我国信息战略化的需要,更是实现信息服务网络的体现。利用数据库可以解决资源馆藏与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依托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精准的现实数据共同发展和壮大水文化,包括使用一些水利科技的前沿数据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资料等。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现有的资源库中查询筛选,将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合,也可以构建编程范式,利用程序进行文本抓取和统筹分析,将庞杂的信息精简成水文化的固定资源。

水文化宣传教育方面。时至今日,人们在节水用水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意识,但在水文化的利用保护方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人们往往更看重科技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而容易忽略水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文化底蕴本身对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应该从意识形态出发,用意识指导行动,把行动落到实处,才能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现象,积极教育社会各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正确文化理念,从而形成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和谐局面。

我们要运用多种方式发挥水文化的精神力量,其中建立水情教育基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优秀的水情教育基地可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丰富人们的水文化知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江苏水利部门将水情教育基地的建设列入五年发展规划中,计划新增市级规模20处,县级规模30处,国家级规模3~5处。如今,江苏水情教育初具特色和规模,省级规模已达13处,国家级规模6处,千万以上投资规模达到40%,百万以上投资规模达到90%,后期将打造特色品牌列为目标,利用历史资源、自然资源、规划类资源、外在资源和累积资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引导、勉励和辐射作用,推动水文化高质量发展。

水者,生之源,产之要。从水文学的萌芽开始,历经奠基、应用水文学兴起,到如今的现代水文学发展,对水文化的研究脚步一直未曾停歇。水文化研究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已经建设起来的众多水利工程中还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总结学习。我国对水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水文化数据库的创立、水情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水文化传播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