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孔爽 齐兰花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基于“一致性”视角实施结构化教学,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一致性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和数学规律,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促进学生的整体化思维和结构化意识的培养。文章将对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特点和有效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一致性”;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89-03

小学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相互交织、联系紧密的网状结构。这些知识点在本质上展现强烈的一致性,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推导新知识、深化理解的宝贵契机。通过探究知识点间的关联,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新内容,进而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一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整体学习意识,还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与探索奠定基础。

一、 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特点

(一)内容整合性

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强调将数学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结构进行有序组织,使原本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还使其清晰地把握知识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数学知识通过结构化整合可以构成完整、有序的知识网络,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灵活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思维连贯性

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满足知识传授,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结构化教学强调从一致性的视角出发,将原本分散、孤立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连贯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结构,使其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三)迁移应用性

结构化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需学会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回顾、反思提炼、发散联想以及灵活运用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促进学习方法的深度联结,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展现更强的数学素养。

(四)培养核心素养

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还会重视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通过结构化教学学生能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深化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形成和发展这些核心素养有利于其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

二、 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一)全面规划教学,确立结构化教学目标

在实施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时,全面规划教学并确立结构化教学目标极为重要。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从而制订出一套系统、连贯的教学计划。结构化教学目标既需要明确具体的数学知识点,还要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层次;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需先明确这一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即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分数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些知识点构成了教学的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整数除法的一种表示形式,分数与整数、小数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这种转换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演示分数在分配、测量等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在确立结构化教学目标时教师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定更高的目标,要求其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并尝试解决稍微复杂的分数问题;而对基础稍弱的学生,则侧重于巩固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逐步引导其理解分数与整体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情境导入、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物模型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概念以提升学习效果。如此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这部分知识,帮助其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并在逐步应用中实现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

(二)整合教学内容,引领结构化知识探索

在实施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时,整合教学内容是引领学生进行结构化知识探索的关键。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有机串联,构建一个清晰、连贯的知识体系。通过整合相似或相关的数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良好培养,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各种教具,且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设计好教学流程和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开展教学。

第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包括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等,并通过提问和举例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随后教师展示一些组合图形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组合图形如何拆分成基本图形,进而引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新知。

第二,探索新知,形成结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些组合图形的纸板模型和方格纸,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将组合图形拆分成基本图形,并计算每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将这些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总面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拆分方法和计算结果。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和方法。

第三,总结归纳,提升认知。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拆分方法和计算结果,并解释解题思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拆分方法进行对比和评价找出最优的拆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观察组合图形的形状和特点从而确定可以拆分成哪些基本图形;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将这些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总面积。

第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需设计一些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判断组合图形是否可以拆分成基本图形并计算面积等。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将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连贯的知识体系。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良好培养。

(三)指导学习方法,推行结构化教学活动

在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精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推行主题式探究、层级式练习等结构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主题式探究鼓励学生围绕特定数学主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便于形成结构化认知;层级式练习则依据知识难度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序列,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并巩固知识点。此外,教师还需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整理学习笔记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结构化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中“扇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探究这一方式,设计“扇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探索”项目。该项目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扇形的性质、面积计算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品或场景,可以是扇子、蛋糕切片,也可以是钟表表盘等,并测量这些扇形的弧长、半径等关键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这些扇形的面积,并探讨扇形面积与整个圆面积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并制作一个以扇形为主题的创意作品,以进一步加深对扇形知识的理解。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扇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培养观察、测量、计算、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构建知识体系,增强结构化思维意识

在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采取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在掌握教材中所涉及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洞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且条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知识点的逻辑连贯性,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间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规律,如在讲解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两者之间的转换规律从而加深对分数和小数概念的理解;还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动手整理学习资料,包括制作个性化的学习笔记、绘制思维导图等,以便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促使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此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结构化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问答中抽丝剥茧,从而识别问题的核心要素,进而构建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这包括教授学生如何分解问题、设定解决步骤、验证假设等,使其逐渐习惯于用结构化的视角审视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出高效、系统的数学思维习惯。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习方法以及构建知识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够培养其结构化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凤飞.把握知识脉络,开展结构化教学: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教学为例[J].教育视界,2023(23):11-14.

[2]张香.基于图示构建的数学内容结构化设计:要义、特征与路径[J].江西教育,2023(34):64-68.

[3]沈明霞.“数”与“运算”一致性教学内涵理解、构建策略与评价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1):96-98.

[4]薛玲芳.基于结构化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6):98-100.

[5]吴烨.基于算理算法一致性,发展儿童运算能力[J].求知导刊,2023(25):56-58,1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