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施维度探究
作者: 王怀成摘要: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习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等理念。这些理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重要体现。落实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需要在这些教学维度上下功夫,并辅之以必要的教师培训、教学条件改善和考试制度创新等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实施;维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121-04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反映了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教育的新发展。要让这些新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教学实施的不同维度,在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与要求。
一、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概述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差异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这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理念,彰显了生物学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探究去建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这种学习方式打破“满堂灌”“题海战”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中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关注学习过程评价
评价对学生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单纯的结果评价,重视学习过程评价。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多元、发展的评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四)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生物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科学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新课程凸显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这种全面发展的素养培养观,彰显了新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二、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实践的主要维度
(一)教学目标维度
1.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设计富有生物学特色的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及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围绕四大核心素养,突出生物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1第1章“走近细胞”的教学为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本章的核心概念,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识记细胞结构的层面,而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认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细胞学说的科学意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通过显微镜观察多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归纳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形成过程中的科学论争,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增强科学探究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仅涵盖知识与能力目标,还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了生物学教育的育人价值追求。
2. 关注情感态度目标,渗透生命观教育
生物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处处蕴含情感态度教育的元素。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将情感态度目标摆在重要位置,自觉渗透生命观教育。
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1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部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细胞中的无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系统构建细胞化学组成的知识框架。但授课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要引导学生在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中,感悟生命的精妙,由衷地发出“生命多奇妙”的赞叹。因此,本章的教学目标可以补充这样的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和视频资料,了解核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专一性,感悟生命系统精妙的物质基础,增强敬畏生命的意识,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这样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维度
1. 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生物学学科体系庞杂,涉及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
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1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教学中,绝不能就细胞论细胞,就细胞器论细胞器,而要引导学生在细胞整体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部分,在部分的特征中把握整体,在比较中分析异同,在联系中把握规律,逐步建立起细胞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基本认识。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述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主干内容,通过概念图、表格等方式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可适度补充一些拓展内容,如不同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器协同等,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主干,联系生活,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扩展、优化,为学习后续内容奠定基础。
2. 反映学科前沿,融入社会热点
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学科。及时将学科前沿、社会热点融入教学,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基因编辑、干细胞、脑科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都与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主动开阔学术视野,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将与教材内容契合的科学前沿适时补充到教学中。
比如在讲解“细胞全能性”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山中伸弥利用iPS细胞技术,实现体细胞重编程为全能干细胞的相关成果,并着重分析iPS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内容设计,能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意识,激发他们投身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模式维度
1. 突出学生主体性,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人格日趋独立的时期,渴望得到尊重,喜欢表现自我。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生物学特色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运动和安静状态下,我们的呼吸频率有何不同?这是为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讲述自己的运动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可能会说:“我在跑步时,呼吸明显加快,感觉更需要氧气。是不是剧烈运动消耗的能量更多?”教师追问:“消耗的能量从哪里来?”“细胞是如何把葡萄糖‘燃烧’释放能量的?”学生带着一个个疑问,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中逐步理清细胞呼吸的原理。这样,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东西,而是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建构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 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素养
生物学知识的获得依赖科学家的探究实践。教学要还原这些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猜想、实验、推理,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在主动探究中习得科学知识,内化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比如在讲解“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探究活动:“你认为植物是如何‘抓住’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叶中有哪些物质参与了这一过程?请你们合作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假说:“绿叶中的叶绿素吸收了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为验证这一想法,他们制订实验方案,从蔬菜叶片中提取色素,观察比较叶绿素在不同波长光下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印证了假说,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加深了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这样一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当然,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给予学生适度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引领探究活动朝预定目标深入。
(四)教学评价维度
1. 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突出能力导向
考试评价导向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学业评价偏重结果性评价,过于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倡导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表现”,注重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查学生科学探究、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比重。考试形式也要多样化,力求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比如在考试中,教师可以将“显微镜的使用”作为实际操作考试的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显微镜操作、制片和观察描绘等实验能力。笔试内容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请尝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为‘癌症治疗’出谋划策”“请就‘转基因食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表达你的看法”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样的考试设计,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助推器。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彰显成长性评价功能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要求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拓宽评价渠道,突出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平时的过程性评价,细心观察每位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要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通过生物小论文、科普作品创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等,展示学习收获,增强学习自信。
比如教师可以在学期初为每位学生建立“生物学习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平时的问题质疑、探究历程、阶段性学习反思等,作为学期总评的重要依据。在“染色体变异”一节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关注身边的遗传病患者”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相关群体的生存现状,畅想未来的基因治疗前景。对优秀作品,教师要及时展示表彰,并组织学生互评,找出文章的闪光点和需要完善之处。这种关注过程、重视体验的评价,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进步,给予学生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价值取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悉心诊断,耐心引导,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最大限度释放生物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五)教学资源维度
1.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和本地资源,开发体现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比如学校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设生物学前沿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可以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开发“生态学”“环境保护”等主题的野外考察课程。这些资源的利用,能让书本知识“活”起来,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开发要与学情、教学目标匹配,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学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生物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动态的过程,传统教学手段很难直观呈现。利用多媒体动画、虚拟仿真等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静态的结构动态化。比如在讲“DNA的结构”时,利用三维动画模拟DNA双螺旋结构的组装过程,能让学生直观理解碱基配对规则。在讲“物质跨膜运输”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动态演示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过程,能加深学生对跨膜运输机制的理解。此外,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App等新型学习方式的运用,也让学习变得灵活、有趣,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教与学的时空边界被打破。当然,技术运用要服务教学目标,不能盲目跟风炫技,要把握适度、讲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