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历框架构建:何以可能
作者: 欧阳忠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而实现该目标需要“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可以说,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技术迭代加速导致技能半衰期缩短至5年,这种变化催生了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发展,也暴露出传统资格认证体系的深层危机:学历证书的终身有效性被打破,非正规学习成果的价值难以量化,职业能力与教育资历的鸿沟日益扩大。同时,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再就业需求与现有继续教育体系的供给能力形成鲜明反差,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促进人口积极老龄化,需要为各类群体提供更多可自主选择的学习路径,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在非学历成果认证中的比重,构建一个链接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的资历框架。
国家资历框架构建是一个系统性话题,国际范式、技术变革和国内实践为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提供可能。首先,从全球看,国家资历框架具有多元范式。例如,欧洲资格框架(EQF)通过8级参照体系实现了46个国家的资历互认,其“学习成果导向”的认证理念值得借鉴。澳大利亚资历框架(AQF)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纳入统一体系,建立了10级资历阶梯。这些实践表明,构建跨部门的资历框架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其次,技术变革为资历认证提供了创新工具。例如,区块链技术实现可追溯完整的学习轨迹,既保障学习者知识产权的唯一性,又为用人单位提供透明可信的能力画像,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学历向终身学习成果累积与转换。再如,人工智能驱动的能力画像技术,可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实现能力与资历的精准匹配。这些技术突破为构建动态、智能的资历框架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家开放大学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学分银行体系,学习者可将职业资格证书(如人社部技能证书)、培训经历、工作经验等非学历成果存入个人账户,经认证后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广东省发布全国首个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地方标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从而打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更推动中国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为全球资历框架建设贡献出东方智慧。
当学习成果能够突破时空界限自由流动,当每个公民的学习投入都能获得公正评价,终身教育的理想才能真正照进现实。因此,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势在必行。这项制度创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抓手,也是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远见卓识,教育机构的创新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价值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