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历框架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作者: 刘志文 黄傲明 刘珍秀

区域资历框架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0

摘 要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资历框架成为推动教育合作与资格互认的重要工具。全球范围内建立和实施的区域资历框架已达17个,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欧洲资历框架、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以及东盟资历参照框架。通过梳理典型区域资历框架发现,区域资历框架的要素包括作为基本结构和核心的框架内容体系,推动框架目标实现的配套支撑体系,以及确保框架构建与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三方面。区域资历框架的实施可以推动区域内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与发展,促进资格互认与人员流动,加速区域教育一体化进程。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体系;注重国际接轨,启动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对接工作;实现中国引领,建设“一带一路”区域资历框架;立足中国实践,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

关键词 区域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资格互认;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2-0008-09

20世纪80年代,在终身学习、学习成果互认等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建设和实施资历框架。随着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具有跨国性质的区域资历框架开始出现。与国家资历框架相比,区域资历框架更注重各国资格证书的比较,充当不同国家资历框架之间沟通的中介桥梁。区域资历框架的实施对推动域内各国资历框架建设、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以及促进资格互认和人员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资历框架的建设与发展逐渐成为国际趋势,根据欧洲培训基金会(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ETF)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区域资历框架倡议》统计,全球建立和实施的区域资历框架数目已经达到17个,覆盖国家超过125个[1]。在众多区域资历框架中,较为典型的有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EQF)、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SADC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ADCQF)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资历参照框架(ASEAN Qualifications Reference Framework,AQRF),这三个区域资历框架发展较快,对区域内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同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要“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可见,我国在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对区域资历框架的探索。通过研究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资历参照框架,掌握其发展动态,分析其构成要素特征,并关注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为我国建设国家资历框架,探索建设区域资历框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一、区域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

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简称欧洲资历框架)于2008年正式实行,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简称南共体资历框架)于1997年提出并在2017年正式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资历参照框架(简称东盟资历参照框架)在2015年发布。这三个区域资历框架覆盖65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区域资格的有效对接、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典型区域资历框架和覆盖国家见表1。

(一)欧洲资历框架

为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质量,提高欧洲公民的就业竞争力、流动性和社会融合度,欧盟于2008年推出欧洲资历框架。作为一个区域资历框架,欧洲资历框架包括基于学习成果划分的八个资历等级及其标准、框架对接的原则和程序、质量保障原则以及学分系统原则等内容。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于2017年通过了对欧洲资历框架修改的建议,此次修改对欧洲资历框架的结构、共同原则、各类学习(包括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联系、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以及欧洲资历框架咨询小组的职能作出了调整和更新[4],以进一步增强欧洲资历框架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吸引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资历框架进程,加深各方对国家资格的理解,最终促进欧洲范围内终身学习的发展[5]。

2008年以来,已有27个欧盟国家和地区参与到欧洲资历框架进程中,此外还有11个非欧盟成员国或地区实现了框架对接。在欧洲资历框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努力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综合框架,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此外,欧洲资历框架还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和区域资历框架的比较和合作,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南共体、东盟等[6],不断提高欧洲资历框架的国际影响力。

(二)南共体资历框架

南共体资历框架是在南共体(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SADC)范围内实施的区域资历框架,旨在保障区域内资格和学分的有效对比,促进成员国之间资格互认与协调,并制定可接受的区域标准[7]。2000年,在《南共体教育和培训议定书》(Protocol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ADC)的支持下,南共体开始进行区域资历框架构建的探索,先后建立起南共体资格门户(SADC Qualifications Portal)和南共体资格认证网络(SADC Qualifications Verification Network,SADCQVN)两个区域资格认证系统。2017年南共体资历框架正式发布,目前已基本完成框架的内容建设,包括十个级别的资历标准、国家资历框架对接机制和质量保证指南等。

为持续推动资历框架建设,南共体定期制定行动计划,以确保资历框架的持续发展。2023年,南共体公布了新的四年计划,包括制定有关过往资历认可、学分系统和资格承认的南共体资历框架指南和手册,进一步简化框架的对接准则和流程,鼓励各国在新发布的资格证书上标明南共体资历框架级别,推动资格管理数字化、微证书以及相关概念的统一,推动框架能力建设和同行分享,加强与非洲大陆资历框架(African Continent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CQF)和欧洲资历框架的合作,建设框架实施的监测和评估系统,推进框架治理、组织和资源等项目的有效落实[8]。

(三)东盟资历参照框架

东盟资历参照框架于2015年发布,旨在实现东盟成员国之间各类资历的对比与对接。东盟资历参照框架共有八个级别,学习成果类型分为知识和技能、应用和责任两大类。为了规范各国的对接和质量,东盟同样制定了框架的对接标准,建立共同商定的质量保证原则,要求各国参考一定的质量保证框架来完善本国教育和培训部门的质量保障流程。目前,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四国已完成与东盟资历参照框架的对接,其他东盟成员国也陆续启动与东盟资历参照框架的对接。在此基础上,东盟还开展东盟资历参照框架配套体系的建设工作,涉及区域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资历互认以及技能大赛等内容。

二、区域资历框架的要素特征

不同的区域资历框架在设计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都由一些共同的要素构成,依据框架所实现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框架内容体系、配套支持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

(一)框架内容体系

框架内容体系是指构成区域资历框架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架构,包括框架的等级标准、质量保证原则和对接标准。

1. 框架等级与维度划分

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在构建资历框架时会采用不同的形式,但资历类型、资历等级、维度标准都是固定的基本要素。作为“元框架”,区域资历框架通常不直接包含具体资格,主要呈现框架的等级和维度。

框架等级反映了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的复杂程度、深度和广度,不同区域资历框架的资历等级设置有所不同,如欧洲资历框架和东盟资历参照框架为八级,南共体资历框架则为十级。框架等级越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就越细致,框架的包容度就越高,能够更好地兼容不同教育类型。

框架维度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又可称为水平描述符(level descriptors),这种分类能够帮助学习者和教育培训机构确定所获得学习成果的具体领域。目前,区域资历框架在维度划分上大多在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开发的“知识、技能、能力分类法”(Typology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Competences)基础上进行改造,如欧洲资历框架在实施之初便采用该分类法,将学习成果分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2017年修订后,改用自主和责任代替能力维度。南共体资历框架基本遵循修订后的欧洲资历框架维度划分标准,东盟资历参照框架则将知识与技能合并,分成知识与技能、应用与责任两个维度。

2.质量保证原则

质量保证原则通常涉及资历设计、资历认证与颁发、资历管理、包括自我评价和外部审查在内的相关机构评价方式以及对外部监督机构审查和质量保证等内容。欧洲资历框架提出了十条质量保证原则,这些原则主要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要求各国的质量保证应包括教育和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机构审查两部分,并明确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强调质量保证过程参与主体的多样性[9]。2017年修订的欧洲资历框架对质量保证原则进行了更新,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领域,关注对象从质量保证机构转移到资历设计以及学习成果评估的全过程。南共体资历框架提出十六条质量保障指南,包括提升教育质量、内容选择、教师培训、教学资源、课程交付系统、学生成就和绩效标准、认证和治理框架的协调性等方面,各成员国要确保本国教育与培训体系和机构符合这些准则[10]。

3. 框架对接准则

对接是指将国家资历框架或地方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与区域资历框架对应的资历级别建立关系的过程,是推动各国对不同的资历体系和资历形成互信和提高透明度的重要手段。框架的对接是极为复杂的,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和组织,需要考虑到各国资历框架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资历框架之间的差异。为确保对接的一致性并提高透明度,区域资历框架需要制定对接准则作为各国对接的共同约束,各国要按照这套准则来进行框架的对接,并在对接报告中详细解释本国如何满足各项要求。

表2是欧洲资历框架的对接准则,可以看到其中涉及相关职能机构描述、资历框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级别对应关系、资历框架对学习成果的应用情况、资格纳入该资历框架的标准和程序、国家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配套支撑体系

区域资历框架被赋予了提高资历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促进人员的区域流动以及提高区域教育和培训质量等多重期待,这些目标很大程度上难以依靠区域资历框架自身来实现。要实现区域资历框架的目标,发挥其功能,就需要建立起区域资历框架的配套支持体系。目前,典型的区域资历框架主要围绕学习成果累积与转换系统、质量保证框架、区域资格信息平台开展配套支撑体系的建设。

1. 学习成果累积与转换系统

区域资历框架为学习成果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可以帮助接收国确认学习者已获学习成果的对应级别。由于缺乏统一的认定与转换标准,不同国家之间学习成果的认可度不一,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被过分夸大或贬低,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资格认证和学习成果衔接,最终导致学习者的跨域求学期望降低。因此,需要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系统,支持区域资历框架的功能发挥。

欧盟在实施欧洲资历框架的过程中引入了欧洲学分转移与累积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ECTs)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CVET),欧洲学分转移与累积系统适用于高等教育,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面向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为加强两个学分系统之间的联系,欧洲资历框架出台了通用学分系统原则,以推动学分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之间的流通和积累,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12]。东盟于2011年启动了东盟学分转移系统(AS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尽管该系统仅适用于东盟大学网络( ASEAN University Network)成员大学,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为东盟资历参照框架提供了有效补充[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