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吴兆明 奚茂龙
摘 要 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通过对466名“双师”团队教师的问卷调研,探究“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年龄、学历、专业和培训情况是“双师”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个体影响因素;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在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具有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数字素养对技术知识、技术教学知识、技术内容知识维度的影响最大。引入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为中介,探究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系,揭示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以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关键词 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数字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2-0059-08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教育革命正在催生新的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五大重点工作之一。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一环,是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基石。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水平较滞后、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如郭日发等对全国226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发现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仍然存在明显“短板”[2]。此外,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对信息化教学场景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较低[3]。因此,如何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有效激活“双师”团队教师的科研与教研能力,助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现有关于数字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质性分析为主,鲜见对于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同时,当前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多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忽视了对“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的关注。此外,以往研究对“双师”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研能力关注度不高。因此,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多重链式中介模型,探究数字素养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职业院校“双师”团队培养提供有益指导。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数字素养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也是教师立身之本。数字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双师”团队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广泛使用,数字教育生态正在被重塑,这就要求数字时代的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兼具专业化和数字化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框架下,数字素养可以被视为“双师”团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是“双师”团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假设
1.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数字素养问题是教育学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数字素养对“双师”团队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学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线上教学方式的兴起,推动了学界对数字素养的关注[5]。从概念内涵来看,克鲁姆维克(Krumsvik)认为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在专业环境中使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熟练程度[6]。教师对信息化工具的运用和利用信息化工具来解决教学问题是该概念的核心内容。当前,学界围绕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指标体系、提升路径等展开了丰富研究。从目标导向来看,如何系统认知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机制是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7]。当前,学界普遍从TPACK理论框架来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TPACK框架是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在2005年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由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知识三类知识要素和四类复合要素组成,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合、实践与动态发展。也有学者呼吁应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对TPACK框架进行补充[8]。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本研究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包含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9个维度的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见图1。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更加强调协作化和创新性。其中,协作化可以有效整合“双师”团队优秀骨干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团队合作中更容易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数字模块化教学,从而提升整体数字化教学能力[9];而创新性是“双师”团队教师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双师”团队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协调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特别是在校企协同创新育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综合提升“双师”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10]。因此,9个维度能力指标能更有效衡量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
信息化教学能力受教师个体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发展因素等影响。其中,教师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而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有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索[11]。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受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影响,而数字素养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锻炼数字技术使用基本功[12];学校需要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基础条件;教师数字素养也与互联网变革密切相关[13]。严必友等指出,教师所具备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14]。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科研能力的中介作用
科研能力是教师工作创造性特征的集中表现。从要素构成来看,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论文撰写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文献处理能力、信息反应能力、信息咨询能力等[15]。一方面,数字素养是科研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科研活动通常需要信息收集与检索、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技能,而这些技能正是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16];另一方面,科研能力也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术前沿,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同时,科研能力的提升与数字化运用能力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科研能力在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3.教研能力的中介作用
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包括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探索教学规律、具备高学术水平、能撰写高质量论文,研究成果可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问题[17]。在“双师”团队中,教研能力在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教研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数字素养,教师需要运用专业化的数字工具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展示,较高的数字素养有助于提升“双师”团队教师的教研能力;另一方面,教研活动也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支持。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学实际效果的反馈,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18],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教研能力在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4.科研能力与教研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是“双师”团队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9]。一方面,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在开展科研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字素养,如课程信息化设计、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文献检索、数据分析、教科研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因此,在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的日常教育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有助于直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科研活动,可以积累优秀的实践应用案例,应用于实践教学以及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因此,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其教研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在科研活动中积累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科研能力与教研能力在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5.数字素养的异质性作用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本研究中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技术知识、技术内容知识、技术教学知识、技术教学内容知识、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创新能力、协作能力9个方面,不同维度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如技术知识、技术内容知识、技术教学知识、技术教学内容知识等维度更加强调信息化教学知识以及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而教学内容知识、教学知识等维度更加强调教师自身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数字素养是教师数字技术思维以及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素养对“双师”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直接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和使用广度上。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维度的作用关系具有差异性。
综合以上假设,本研究设计相关概念模型,见图2。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在正式调研之前,本研究对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进行预调研,在确保各题项没有歧义以及切实反映变量后,于2023年8月面向职业院校“双师”团队教师发放问卷550份,剔除做答题项完全一致、时间较短的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84.73%。其中,男性群体占比48.93%,女性占比51.07%,调查数据在性别分布上具有代表性;30~50岁是占比最多的群体;5年以下教龄和6~10年教龄的教师分布最多;助教和讲师占比较多,二者合计占比77.68%;参加过1~2次培训以及3~5次培训的人群合计占比73.82%;团队级别主要以省级为主,共有175个,占比37.55%。综合来看,本研究调查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问卷的测量信效度,本研究问卷设计主要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成熟量表,同时根据“双师”团队教师这一调查对象进行适当调整。测量工具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给予1~5分的评定。其中,数字素养的测量参考杨爽等人的研究[20],共5个题项,典型题项如“我能够对收集到的学习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测量主要参考谢燕等人的研究[21],包含技术知识、技术内容知识、技术教学知识、技术教学内容知识、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创新能力、协作能力9个要素共39个题项。科研能力主要参考陈要军等人的研究[22],共5个题项,典型题项如“我具备撰写研究申请书与研究报告的能力”。教研能力主要根据对“双师”团队教师教学的观察和总结以及参考相关研究[23],共5个题项,典型题项如“在教学过程我具备将教学反思概括、凝练、升华为明确教研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