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历史进程、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李兴军 吴浩

摘 要 广州技工教育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重大标志性事件,将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划为起步与初创期、改制与停滞期、重建与振兴期、调整与适应期、稳定与规范期五个阶段,并提炼稳步提升办学规模、梯度提高培养层次、动态优化资源布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等宝贵经验。当前,广州技工教育面临领先优势不足、吸引力不够、技能支撑适应性不强等挑战。基于此,提出广州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分类改革,推动技工院校更好融入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统筹资源,推动同城职业学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推动技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 技工教育;历史研究;高质量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2-0052-07

一、问题提出

技工教育是伴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化、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在改革开放工业化快速推进、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结构优化转型过程中,紧扣技术工人培养和培训职能,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技能型人力资源。广州的技工教育诞生于1952年,经过70多年的波浪式发展和曲折式前进,先后形成了技工教育广州模式、世界技能大赛广州窗口效应、工学一体化改革广州方案等经验。特别是在2024年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技工院校选手作为中国技能军团的“主力军”,共夺得7金1银1铜和2项优胜奖。其中,金牌获奖数占全省1/2,占全国近1/5,位列全国城市首位,彰显了技能广州实力。截至2024年末,广州共有技工院校20所(不含省属在穗技校),在校生达11.12万人,规模超过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广州技工院校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培育基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高地,为全国技工教育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广州技工教育虽然积累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但部分院校也同样面临学历瓶颈久拖不决、筹资渠道单一、办学场地局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效性不高等问题[1],在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进程加速、普通高中占比提高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在招生、就业、培训等方面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2023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要命题,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主题;特色发展是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技工教育发展的主线”[2],为技工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史志文献,以工业化进程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为视角,全面回顾广州技工教育的“样本”经验,分析其现实优势与风险挑战,以期探寻区域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路径。

二、广州技工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经验

课题组系统搜集、鉴别、分类和整理《广东省志·劳动志(1840-1990)》《广州市志(1991-2000)》《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志(2001-2017)》《广州模式:广州技工教育60年发展纪实》等文献中的技工教育史料,查询各校校史,遴选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以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为依据,将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发展进程划为五个阶段,并提炼其办学经验。

(一)广州技工教育的五个阶段

1.起步与初创期(1952-1964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各地失业问题严峻。为应对这一局面,广州劳动部门牵头为失业工人提供转业训练,为企业生产培训技术工人。广州造船厂、造纸厂、重型机械厂等60多个企业纷纷崛起,推动广州工业制造快速发展。随着技工训练班办学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对青年技工培训的需要,技工学校应运而生。1952年,由广州市劳动局创办的“广州市失业工人转业训练学校”更名为“广州市工人转业训练学校”并附设“广州市工人技术训练学校”,并于1956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一技工学校”(广州市技师学院前身),成为广东省历史上的第一所技工学校。1958年,东山区、越秀区、协同和机器厂、冶金局分别开办技工学校或工业学校,1960年统称为“技工学校”。这一时期,广州市冶金工业学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前身)[3]、广州市轻工业学校(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前身)[4]、广州市机电工业学校(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前身)、广钢技工学校(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前身)[5]相继成立。随后,几经整顿、合并、拆分、复办,广州技工教育雏形初现。这一时期,技工学校大部分由行业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举办,如冶金局、机电局、钢铁厂等;学校发展不稳定,出现激情举办、仓促停办、再次复办的情形;强调政治挂帅,技工学校兼具教育单位和生产单位的双重属性;开设专业集中在重工业工种,如车工、钳工、铸工、焊工、铆工等。

2.改制与停滞期(1964-1978年)

1958年,刘少奇同志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方针,强调“要坚持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半工半读”。“半工半读”的整体方向是以“厂办学校、厂校一体”为办学主体,以加快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为目标。随着“半工半读”兴起,1964年技工学校的管理职能被移交至广州市教育局“半工半读”教育处。至1965年,广州共有各类“半工半读”学校71所,1966年初,“半工(农)半读”学校发展至107所,当年成立“广州市半工半读学院”,该校于1969年停办[6]。随即,大部分“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被撤销,中专、技工学校停止招生。1973年,部分中专、技校才逐步复办招生[7]。到改革开放前夕,广州造船、钢铁、冶金、机械、化工和轻纺等行业格局渐开,为广州工业向更高水平挺进奠定坚实基础。

3.重建与振兴期(1978-1991年)

改革开放使广东工业崭露头角,1978年,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广州技工学校划归市劳动局管理,随即迎来快速复苏。1979年,广州市政府对中专、技工学校实行“五定”(定规模、定工种、定经费、定学制、定编制)。1981年,广州市劳动局将诸多技校及其分教点调整为24所技工学校、21所分校、27个办学点。1982年,广东省技工学校广州教学研究会成立(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前身),并创刊《广州技工教育》。1983年,广州市政府推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明确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属于同一层次,技工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重视。1985-1990年,广州市政府把技工学校建设列为发展重点,技工学校从45所增加到54所。特别是在1989年,广州市政府批准复办广州市技工学校,使之重获新生[8]。这一时期,广州掀起技工学校创办热潮,广州市从化县技工学校(1978年)、广州市花县技工学校(1978年)、广州市建材技工学校(1978年)、广州市无线电技工学校(1983年)、广州市包装工业技工学校(1984年)、广州市万宝集团公司技工学校(1988年)、广州市氮肥厂技工学校(1988年)、广州港技工学校(1988年)、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1989年)等陆续创办[9]。这一时期,技工学校改革充满活力,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恰逢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逐步转变为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技工学校积极响应。1988年,技工学校率先推动学生毕业后当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当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实行聘任制。1989年,广州市各技工学校全面落实了这一规定[10],领先于全国同行。

4.调整与适应期(1991-2005年)

20世纪90年代,广州工业企业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仅3万人左右,技工供不应求。1991年,广州市政府出台《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1993年,广州11所技工学校通过省政府评估,9所升为省一类技工学校。1997年,广州市政府批准实施“281工程”(建成2所国家级和8所省部级重点中职,1所示范性高职)[11]。广州市技工学校、广州市冶金技工学校入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名单。广州市机电技工学校、广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广州市第一商业技工学校、广州港技工学校、广州市无线电技工学校等入选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名单[12]。1999年,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九·五至2010年技能人才开发规划》。2000年后,广州市的城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市政府每年向技工教育投入经费1亿元以上,技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7所重点技工学校加快办学层次提升步伐,快速完成了高级技工学校升格,并根据劳动部“统筹发展技师学院”的政策率先加挂技师学院牌子。

5.稳定与规范期(2005年至今)

2002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技工学校布局结构改革调整实施总体方案》,推动了技工学校资源整合。2005年,广州市政府开启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通过划转、联合、转制、合并、撤销等方式,将13所中等职业学校划归教育局,6所技工学校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3]。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要求,广州劳动(人社)部门推动技工学校从过去以培养中级工为主的定位,过渡到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14],实现了培养层次的提升。2010年,广州汽车工业技工学校并入广州市技师学院,2012年广州钢铁集团技工学校并入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2022年开始,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逐步入驻“广州科技教育城”。截至目前,技师学院升为8所,高级技校达到4所,建成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全国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2个,全国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2个,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创建校1所,省级高水平技师学院6所(含培育单位)。这一时期,广州市人社局推动技工教育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加大技工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开展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累计培养47名选手(技工院校学生为主)连续参加7届世界技能大赛并获14金4银7铜和17项优胜奖,总结出具有岭南特色的技工教育广州模式,即“政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工学评”一体的培养模式、“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

(二)广州技工教育的发展经验

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紧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谋得自身发展,持续提升办学层次,稳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产业适应性,积累了宝贵经验。

1.稳步提升办学规模,有序支撑珠三角工业化进程

70多年来,广州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97亿元[15]增长到2023年的2.55万亿元,广州市工业规模和竞争力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具有开放和创新的先发先行优势[16]。与此同时,广州技工教育从培养培训初级工起步,再到高级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为主,累计向社会输送了数十万高素质技能人才。自2005年以来,广州技工教育蓬勃发展,2010年在校生规模超过10万人,并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每年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约2.5万人,调查显示有92.4%的毕业生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为泛珠三角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快捷通道,为广东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为珠三角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技能支撑。

2.梯度提高培养层次,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高端培养

70多年来,我国技工院校从最初的技工学校,发展分化为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个层次。广州劳动(人社)部门始终遵循“做大、做强、做优”思路,把握评级评估机会,带动技工院校稳步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等级”。2005年前即获批7所高级技工学校,累计获批12所高级技工学校。2010年,7所高级技工学校通过技师学院复评,全部加挂技师学院牌子。2021年其办学主体全部更名为技师学院。截至2024年,广州共建有8所技师学院、4所高级技工学校,形成了较为庞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层次。

3.动态优化资源布局,及时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变革

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多次进行资源调整。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调整巩固均衡与市场经济时期的资源整合优化两个阶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调整、系部设置调整三个方面;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建”“撤”“分”“合”四种表现。重大调整包括:1961年的“整顿式”调整、1984年的“分类式”调整、2005年的“并流式”调整、2009年的“放管服式”调整、2021年至今的“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随着国企“提振主业,剥离辅业”,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不少国有企业厂办技校转为独立办学,或划转为市区劳动部门管理。如纺织、化工、包装、建材、橡胶、广重、广纸等厂办技工学校,都在2005年前后由政府推动进行资源整合,激发了厂校双重活力。多年来,广州市政府通过行政统筹的方式持续开展国有技工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民办技工学校支持力度,促使其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变革,取得良好成效。

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保持同行业企业的良好互动关系

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历经配合、联合、契合等阶段,见证了技工教育与广州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相互依存、彼此支撑的进程。从形式上看,主要经历了“校企合一,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等阶段。20世纪50年代,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主要在工厂进行,60年代部分学校在校内建立实习训练基地。改革开放后,多数学校建立了生产实习工场,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第三学年到工厂进行综合性实习[17]。2010年,广州创新性地提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等办学思路。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的《广东省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技工院校推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对起源于广州的“校企双制”予以肯定[18]。各校利用珠三角制造业区域便利,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始终保持同行业企业的良好关系,坚持源于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思路,基本实现互利互惠、共享共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