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探究
作者: 曹烈烟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校本课程作为一项新兴事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既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承载地方、学校特色化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在立足实际、实施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学生能在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多元发展,并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特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价值分析;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01-04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在此理念下,课程育人内涵的发掘、育人方式的拓展成为当前教师最应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深化、持续发展,探寻多元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教师应注重学校特色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新形态的探索。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的必修课程,能在与学校特色化教育资源的融合中,体现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中,教师就应充分重视学校特色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综合、个性化发展。
一、 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的价值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有效启蒙和引领作用。这就充分凸显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的独特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及能力的增强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课程,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而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特色化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其实施能更好地营造学生熟悉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从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形式,更加关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的培养,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满足学生的这一成长、发展需求。因此,通过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机融合,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需求,利用学校特色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实现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落实。
(三)有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
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不仅蕴含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价值,更被赋予了特色校园文化的渗透育人价值。同样,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以活动为主要载体,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优化教学环境的重要平台。因此,校园特色教育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优化建设,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原则
大量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既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功能的发挥,同时更应兼顾学校特色化教学资源育人价值的渗透。因此,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科学把握以下实施原则,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特色化原则
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的课程形式,充分体现着学校特色化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以及校风学风等。因此,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严格遵循特色化的实施原则,以体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独特性。
(二)针对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阶段最为基础的教学课程之一,最终目标应是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然而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主体,学习需求各不相同。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应充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融合多元特色化教学资源,以增强校本课程的适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三)创新性原则
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内容具有显著的整合性,在对其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特色化教学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不是机械的融入和简单的叠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创新性原则筛选典型的教学资源,以创新的形式进行两者的整合,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校本性,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启迪与培养。
三、 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路径的探究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必不可少,能以实践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综合素质能力的机会。因此,在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校特色化的教学资源,进行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并探究其多元的实施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具特色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一)科学定位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目标
在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育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也充分凸显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制订的重要性。因此,在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统筹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就应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定位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目标,促进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框架体系的构建。
例如,教学相长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因此,在构建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框架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时,学校就应依据自身“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作为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这不仅能使教师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获得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参与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多元、全面的发展,为师生提供更加开放、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
(二)有效梳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资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应结合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设计,从整体上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由此可见,学校特色化教育资源的梳理、整合是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从学校特色化教育资源的发掘、整合入手,并结合这些特色化资源,探索更加高效、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路径。
首先,学校发展史是最具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这一教学资源的展示,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校发展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底蕴,有助于学生爱校情感的培养。因此,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资源进行搜集、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构建以校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校史探寻活动、校史宣传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了解学校发展史,感知学校发展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这样就将校史这一特色化教育资源融入了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奠定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使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更加显著的特色化和校本化特征。
其次,应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兼容性的活动形式,在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与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因此,在有效梳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就应对周边的经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使其成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的课程资源体系,以辅助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三)整体规划构建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综合、系统化的工程,课程内容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其优化组织与整体构建,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优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本校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层次性、逻辑性的组织,以构建具有纵向联系的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能在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中,获得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维度。学校通过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优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开展特色化课程,构建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将“文学艺术教育”“书法艺术教育”以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并依据这些重点内容,分别开设了以书香校园、墨香校园以及葫芦丝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获得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以实现自身艺术素养、审美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探索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这不仅集中展现了课程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更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学科教学效果能在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中,得到有效优化。而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应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尝试性地将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这样就在进一步优化创新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促进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
例如,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打破了多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使学生能在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善构建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因此,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新型的跨学科教学模式运用到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并在融会贯通中,进行主题任务的完成以及主题内涵的深刻理解,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五)精心设计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
小学生好玩、好动,单纯的知识灌输常常会引发其厌烦情绪。而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具有体验性、参与性的教学形式,则很好地契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发挥着非常显著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探究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路径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重视教学活动教学功能的发挥,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受到特色化教育资源的渗透与感染,进而获得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育有修养的孩子,做有魅力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学校特色化的办学目标。为促进这一办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特色化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具有德育内涵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具魅力教师的评选活动等。这样师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就充分感受到了办学目标的科学性,在教学相长中,促进了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六)建立健全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评价都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及时的评判,同时也能使教师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倡导过程性评价”“应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价策略”等教学评价建议的提出,为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改革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对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路径进行有效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构建入手,通过相关评价量表的制订以及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的实施,将评价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中,实现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质效的提升。
例如,在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教师为了全面分析其实施效果,设计相关活动评价量表,不仅从活动态度、活动体验、活动效果以及活动反思等多个维度,设置了多元的评价标准,同时整合了自评、互评及师评等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并在不断地反思、调整中,促进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下的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发挥特色化、显著性的教育价值,在彰显办学特色、优化课程改革效果、健全学生人格塑造等方面体现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推动特色化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注重特色化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实施原则的把握、特色化资源的梳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构建更加科学化、系统性的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特色化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生成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罗洁,何铁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地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40(5):49-53.
[2]苏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的路径探析[C]∥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当代教育评论(第十四辑),2023:173-174.
[3]马瑞芳.“知善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J].求知导刊,2020(18):79-80.
[4]戴孝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校本课程[J].新教育,2016(24):20-21.
[5]石秀宝.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53.
课题项目:文章系三明市沙县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专项课题“特色教育校本化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SXZXKT—22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烈烟(1975~),男,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城关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