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学模式重组的研究

作者: 曹宇

摘 要:“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一项基本且普遍的活动形式。在最近进行的语言活动中,文章借助“看图讲述”这一平台,了解幼儿语言发展和教师语言教学方面的一些现状。基于幼儿现阶段的能力,文章尝试调整教学模式,对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融入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并从把握“选图片”的适宜性、提升“看图片”的经验性、剖析“列图片”的顺序性、剖析“列图片”的顺序性、重审“讲图片”的策略性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看图讲述;语言发展;画面;图片;教学策略;讲述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05-04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一项基本且普遍的活动形式,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前提下,运用合适恰当的词语和句子,完整有序地表达图意的一种文学活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安排这样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在中大班阶段,“看图讲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幼儿对字、词、句的组合与衔接,还反映出幼儿思维的广度、情绪的表达以及心理的体验等诸多方面的状态。

在最近的几次语言活动中,在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中,文章借助“看图讲述”这一平台,了解了幼儿语言发展和教师语言教学方面的一些现状,阐述如下。

一、 从“看图讲述”看幼儿语言教学现状

(一)能关注图片中的细节

在“看图讲述”中,一幅图片往往能呈现出事件发展阶段性的具体情节,图片往往是幼儿关注的焦点。中班幼儿在看图的第一时间,能有意识地关注图片的主体部分(即主要内容),但是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和教师的互动中,他们又会自觉关注画面中其他的细节内容。此外,幼儿自身的阅读经验,也会影响幼儿的看图效果。现阶段的幼儿能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思考图片整体内容所表达的内容,并尝试将这些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形成简单印象。当然,教师有意识的提问和引导,还能帮助幼儿将画面的关注角度从“主体画面”逐步扩展到“细节处”;部分幼儿还能将从同伴交流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删选和组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新内容。

(二)能联系图与图之间的发展

图片画面大多是以静态呈现的,而表达的内容却有可能是完整的,且具有动态的情节和内容,这样的衔接就需要寻找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看图讲述”中的图片一般都有一定的序列性,需要按情节发展顺序阅读。如果单独地阅读一幅图片,就会非常突兀且缺乏整体感。中班的幼儿,已经可以尝试着将上一幅图片中的情节发展延续至下面的图片中。这样的尝试既符合幼儿思维的连续性,又提高了幼儿思考问题的周密性。当然,如此良性的思维方式也得益于教师在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小结中所埋下的伏笔。比如,一个既肯定又具有悬念的结语,既给幼儿提出了思考问题的明确方向,又为讲述下一图的内容做足了铺垫。

从“看图讲述”来看幼儿的语言教学现状,通过初步的分析,了解孩子对图片的关注广度,已经不局限于图片的主体部分,对其中的很多细节也能引起兴趣;同时,对图片的理解,也能尝试着考虑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再孤立地只看其中的某张图片,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分析图片,并进行整体性的思考。

基于幼儿现阶段的能力,教师在“看图故事”活动中,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或将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并尝试创新教学策略。从理念到行为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样的过程不能停滞得过久。更新理念与行为实践完全可以在同一状态同步行进,可以让实践者在第一时间检验理念的可行性,及时调整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偏差。

二、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和适度改革

(一)把握“选图片”的适宜性

图片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必定能在第一时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和翩翩的联想,从而让幼儿产生强烈的表达欲。

因此,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要“精挑细选”,怎样的图片适合“看图讲述”活动?怎样的图片适合幼儿进行“看图讲述”活动?

首先,要关注图片所展现的直观内容。色彩鲜艳,图像生动,主次分明,主体和客体之间能体现内在的联系。

其次,要衡量图片所表达的意图和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宜度。有的“看图讲述”的教材中,所预设的目标内容比较完整,在图片中却没有完整表现出来,需要寻找更加合适贴切的图片。

最后,要把握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和幼儿知识经验之间的协调性。有一些“看图讲述”的图片,因为时间比较久远,其中的某些物象已经落后于现阶段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觉印象,就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和选择,让图片的内容和形象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现状;还有一些图片所呈现的内容和幼儿所在区域的实际状况是有一定距离的,也尽量要避免和缩短差距。

(二)提升“看图片”的经验性

“看图讲述”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图片所进行的讲述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经验,让幼儿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语言经验的提高,同时也是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综合发展,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语言的内容,是随着客观环境而变化的;语言的形式,受主体自身能力状况的影响;而语言的运用,是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习得并提升的。此外,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包括已形成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对幼儿语言经验的获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并结合“看图讲述”教材中所蕴含的发展价值,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让幼儿在“看图讲述”中产生事半功倍的语言学习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进行如下尝试:

1. 抓住讲述的重点

当图片呈现在幼儿眼前时,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帮助幼儿确定讲述对象以及讲述的重点内容。确认图片中的主体和客体,了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现主体和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以上关键性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引导,如“你怎么知道这是××的家?(主要讲述相互关系)你觉得之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主要讲述变化内容)你觉得××心里是怎么想的?(主要讲述心理变化和想象)”。

2. 学习讲述的句式

教师要根据“看图讲述”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句式设计和语词练习。幼儿对语言形式的经验积累,必定是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交互作用中逐渐获得的。常用的做法有:“新授新词”——引导幼儿用符合自己生活经验的另一些词来解释理解新词;“句式填空”——用填空的形式凸显该句式的关键词,让幼儿在学习填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对语言形式的理解,进行实践模仿。

3. 体现讲述的亮点

同样的画面、同样环节,在不同的幼儿讲述中必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面对同样的话题,幼儿的表现也是不同的!这就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图片的特点设置多样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在观察图片、聆听讲述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我的思维角度,调节自我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断调整修复中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讲述内容。经过如此酝酿的讲述内容,必然会有其“语出惊人”之处。

(三)剖析“列图片”的顺序性

“看图讲述”的图片的出列顺序—般是按序逐幅依次出示的,也有一次性把所有图片都展示出来。这是两种比较普遍的方法,虽无争议,但也各具观点。前者认为:把图片的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可以让幼儿对该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概括的印象,符合“整体教学法”的理念;后者认为:依次出示图片,能让幼儿关注图片中的部分细节,从细节处思考,易于产生悬念,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把握图片顺序性的关键,是看教师对该讲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将讲述的重点落在哪里,就要从哪里入手。比如,对一些画面比较朴实,情节发展平缓,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不需要形成思维起伏跌宕的内容,就可以同时出示;反之,那些讲述内容的情节比较曲折,前一画面会对后一画面产生悬念的图片,就可以单幅图片出示。当然,还可以采用将某幅图的部分内容遮掩,增加幼儿对图片中其他内容的关注程度,从而引发幼儿有目的的思考。另外,倒序出列图片或跳跃式出列图片的方式也是可以尝试的,所谓“教不定法”,教师对出列图片的顺序性同样可以进行挑战。这样的挑战,更有利于幼儿讲述能力的提高。

(四)重审“讲图片”的策略性

这里说的“讲图片”,实质就是讲述活动中的“提问”。在“看图讲述”中,提问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与主要形式。提问的主旨是“围绕教学主题且紧扣教学要求”。因此,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问的侧重点就不同。

小班幼儿:所提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一个问题一个提问,只要能表达清楚图片中事物的名称、特点等基本要素即可。

中班幼儿:所提问题可结合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性讲述,能说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避免一些包含答案在内的选择性问题。

大班幼儿:所提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可以连续地提几个问题,以及图片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且是需要经过一定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教师除了考虑幼儿的年龄,进行合适的提问外,就提问中问题的设计,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根据“看图简述”的具体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在提问设计中可有重点地渗透一些相关因素:

(1)关于描述性因素的提问。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是对画面整体感性内容的描述,形成简单、初步的分析说明,如“这里有谁?她在做什么呀?”……面对小班阶段的幼儿,这样的提问相对较多。

(2)关于判断性因素的提问。这些问题需要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以及综合的判断,才能进一步说明,如“他们一样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提问,面对中班阶段的幼儿比较普遍。

(3)关于推理性因素的提问。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延续对画面之外的内容进行想象与补充,结合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有效的推想,具有相当的发散性,如“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些提问就比较适合大班阶段的幼儿。

(五)反馈“评图片”的艺术性

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表现和情绪。积极肯定、具体生动的评价不仅能增加幼儿在讲述活动中的兴趣,更能给幼儿的自信心加分。例如,“你对图片观察得真仔细,还看懂了小主角的眼神,把他的心里话也说出来啦!”这样的评价既夸奖了幼儿的观察方法和学习态度,又肯定了幼儿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对其他孩子而言,也是有推广和学习价值的。

同时,评价的主角不再是教师,幼儿也不只是被评价的角色,鼓励幼儿自评、互评,他们参与评价的过程就是幼儿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能力的成长和积淀;要关注幼儿在讲述过程中的表现(语言的、行为的以及情绪表达的),鼓励他们在分享、实践中不断吸纳、改进和提升。教师不仅要对幼儿的正确表述给予肯定,更要对他们独特的法、勇敢的做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当然,面对幼儿的不足或失误时,也要采用委婉、引导性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问题,再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斟酌与思考

“看图讲述”同时也是一项意愿性比较显著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非常有必要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

1. 用宽容面对幼儿“讲述”的出错

当幼儿看到优美有趣的图片,在激动情绪的驱使下,自然会产生说一说的冲动。但是,幼儿常会说错,没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去讲述,甚至于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教师立即加以指责,幼儿“看图说话”的意念就立即被抑制了,不但会终止继续思考问题的行为,还会对自己之前的思考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讲述图片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与其如此指责幼儿,不如宽容地面对,引导幼儿寻找新的方向,给幼儿新的尝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幼儿之间有差距,幼儿的想法和教师的目标之间有差距,预设和实践之间有差距。关注、引导、鼓励……在宽容的心态下,教师就会“生成”更多具有智慧的教育行为,足以积极地面对幼儿的出错,做出有效、有意、有智慧的回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