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音乐课堂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吴义文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相互关联和协调。这种模式注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课程内容的优化,实现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强调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深度学习。文章深入探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从大单元视角入手,通过大概念、大情境、大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过程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17-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其中指出“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可见,“教—学—评”一体化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定向标”;“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从而大单元这一教学模式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应该积极提倡“教—学—评”一体化和“大单元”教学理念。但在当前音乐课堂中,对两者的实行仍存在实质性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一、 聚焦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一)主题编织:构建单元学习蓝图

在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中,主题的确定犹如灯塔,指引着教学的方向。教师需要从丰富的音乐教材中提炼出具有统领性和关联性的主题,将孤立的音乐作品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与兴趣偏好。例如,以“民族音乐的多彩画卷”为主题,可以涵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激昂的《赛马》展现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通过悠扬的《彩云追月》传递岭南音乐特有的空灵之美,能够系统地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主题内容,使学生不仅了解传统曲目,还能接触到当代创作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邀请当地艺术家来校进行表演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地,亲身体验并学习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二)情境创设:激活音乐感知体验

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表达方式,其魅力在于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为了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音乐的奥秘,情境创设无疑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策略。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还需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元教学方法。然而,在实施“西方古典音乐之旅”这一单元教学时,情境创设的魅力尤为凸显。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将伟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让学生与这些音乐巨匠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播放这些经典作品的高清演奏视频,配合详尽的作品解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与美。此外,角色扮演也是情境创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鼓励学生分组,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音乐家的创作过程或作品首演的场景。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代入感,还能促进他们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二、 聚焦真实情境:教学优化的关键路径

(一)情境创设:编织音乐情感之网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情境创设插上了翅膀。高清音频与视频播放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亲耳聆听那些跨越时代的经典旋律,目睹音乐家们创作时的灵感迸发瞬间;而虚拟现实设备的引入,更是将这一体验推向极致,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音乐会现场,或是漫步于作曲家笔下描绘的音乐世界之中,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然而,技术虽强,却离不开情感的滋养。教师的语言描述,如同细腻的画笔,在学生的心田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讲述,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灵触摸那些音符背后的情感故事,让每一首曲子都化作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更是在经历一场场心灵的旅行,体验音乐带来的无尽喜悦与深刻感悟。

(二)任务驱动:扬起音乐探索之帆

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是推动学生深入音乐学习的强劲动力。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与情境主题,精心规划一系列任务链。这些任务可以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剖析,也可以是对音乐背后文化根源的挖掘,还可以是基于某一音乐主题的创作尝试。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思考、协作交流,不断拓展音乐思维的边界,在解决实际任务的挑战中逐步提升音乐分析、创作和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一个关于古典音乐的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链,要求学生首先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然后分析其节奏、和声和旋律特点,接着探讨这部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最后鼓励学生创作一段自己的小乐曲,模仿《命运交响曲》的风格,但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创意。通过这样的任务链,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

(三)互动体验:奏响音乐协奏之歌

在真实的初中音乐课堂中,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这种教学理念旨在将传统的教室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互动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展开全方位的音乐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倾听和配合,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音准、节奏以及音量,从而在和谐美妙的和声中体验到集体创作的无限魅力;而在小组音乐创作活动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分享灵感与创意,共同打磨出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这样的思想碰撞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更深层次的兴趣。这种以互动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单向信息传递问题,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团队协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聚焦以评促学:构建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共筑音乐评价舞台

在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音乐教育的需求和目标。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我们需要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同学、家长以及音乐专家等多方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第一,学生应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力量。通过自我评价,他们能够深入反思自己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程度、对情感的表达是否到位以及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等。这样的自我评估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还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第二,生生互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同伴的音乐表演、创作或鉴赏成果进行评价。这种互评机制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还能帮助他们从他人的反馈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在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第三,家长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在家中观察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练习情况等,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的家庭支持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多维度评价内容:绘制音乐成长蓝图

在音乐教育中,评价学生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的音乐技能考核,而应涵盖多个维度,以确保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首先,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基础。这包括对音乐理论、历史文化、作品背景等方面的掌握。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音乐实践中去。其次,在音乐技能的发展方面,这是核心的评价内容,涵盖了演唱、演奏、视唱练耳、作曲等多方面的能力水平。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不断的改进;因此,评价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持续进步和努力程度;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态度的评价,观察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参与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毅力与创造力。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学生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和探索,这种积极的态度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合作能力也不容忽视。这包括在合唱、乐队演奏或小组音乐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表现,如沟通交流、相互配合、角色担当等方面。良好的合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的音乐表现,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团队精神。

(三)多样化评价方式:开启音乐评价魔方

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音乐大单元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表现观察、日常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让教师能够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及时改进学习方法。终结性评价则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如期末考试、大型音乐表演或创作成果展示等,对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后的综合音乐素养进行全面考量。此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学生的音乐表现,如对学生演唱风格的评价、对作品创作灵感的解读等;定量评价则借助分数、等级等明确的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等进行评定。同时,还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作业、反思日记等资料,动态呈现学生的音乐学习历程与成长变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同魔方的各个面,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地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推动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

四、 结论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领下,初中音乐课堂的大单元教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深远意义。通过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实施,音乐课程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传授,而是围绕核心主题与素养目标构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化的创设让学生深入音乐情境,真切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表达,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评价环节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艺术感知等多方面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自身音乐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促进自主学习与成长,也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了精准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彩凤.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J].教育,2024(25):24-26.

[2]黄成成.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音乐“实践与创造”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4(7):75-77.

[3]季亚霞.“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初中生世界,2024(12):54-56.

[4]季碧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音乐教学研究——以《嘎达梅林》的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3(30):122-124.

作者简介:吴义文(1979~),女,汉族,长沙宁乡人,长沙浏阳市新屋岭中学,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