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彭星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以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方式;提出了较具原创性的“Triple-A”系列3种具体合作学习策略的设计方案,以克服学生的表达心理障碍、口语教学形式化和缺乏语言情景三大问题;并结合了实际案例说明,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13-04
一、 问题的提出
口语作为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语言技能中的一项,占据重要地位。口语教学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好口语也能对学生的听、读、写等方面产生正向促进和协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不愿说、教师无心教、情景无从寻等问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正值青春期的敏感时期,即使用母语进行日常交流,有时也会因害羞而不敢表达,更何况是用相对陌生的英语进行沟通。学生往往害怕在交流中犯错或被他人关注,因此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开口练习英语口语。此外,传统初中英语课堂中通常都是本土学生,缺乏国际化的语言环境,用外语与母语同为汉语的同学交流显得生硬且不自然。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心理不适,形成了英语口语练习的心理障碍。
(二)口语教学流于形式化
由于口语技能在初中考试评价体系中几乎没有权重,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度普遍较低。课堂上的口语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通常是机械地听说一遍教材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一次简单的演练就草草结束,极具任务导向性,既无法激发学生对口语学习的兴趣,也无法有效培养他们的实际口语交流能力。更甚的是,在考试压力较大的单元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口语教学常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甚至直接被舍弃,因为它不影响考试成绩,而升学却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三)语言情景缺失
生活在汉语言文化环境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甚至在对未来工作生活的预期中,几乎都不需要使用英语交流。缺乏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对英语口语练习缺乏动力。在缺乏合适语言情景的情况下,英语学习往往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中,学生难以理解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的实际价值,更无法感受到语言背后的人文关怀,自然缺乏练习的热情。因此,营造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是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关键。
二、 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口语教学设计——“Triple-A”
在新课标英语教材中,口语教学贯穿于每个单元的听说环节中,通常包含多个阶段的练习安排。学生首先进行基础的口语对话练习,培养基本的表达能力;随后通过语音训练加强发音的准确性;最后结合语法点,完成更复杂的口语表达任务。这种分阶段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口语水平。然而,仅依赖教材的既定安排,学生的口语练习强度可能仍然不足,需要增加实际交流活动或情景模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此,文章的关注点在于口语课堂教学策略上的优化。既然涉及对话,那自然是要两个人以上才行,要求学生一个人自言自语违背学习语言的自然过程,是荒谬的。只有在真实的对话情景中,学生才能“逼”自己切实将所学付诸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间互助合作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通过共同学习和互动,最终达到优于单独学习的效果。这一模式与口语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天然契合。然而,如何将合作学习的原则融入口语课堂,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文章结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种课堂口语教学策略:Apéro式、Apprenticeship式和Activity-Based式,简称“Triple-A”。这些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在完成听说课的集中教学部分后,快速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且充满互动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这种设计,能够系统性地解决学生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教师口语教学形式流于形式化的问题,以及缺乏应用情景支持的口语教学瓶颈,使课堂更具实用性和吸引力。
三、 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Triple-A”策略案例实践
Triple-A策略是Apéro式、Apprenticeship式和Activity-Based式三种合作学习模式策略的缩写。文章将从这三种策略的实际应用出发,分点论述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适用案例和操作方法。
(一)Apéro式口语合作学习
“Apéro”原本是瑞士地区的一种社交习俗,常见于正式活动结束后,在会场外提供轻松的交流场所,同时备有坚果、薯片、干肉等零食,目的是为参与者创造一个愉悦、非正式的沟通环境,便于反馈和自由交谈。借鉴这一理念,可将其融入英语课堂的口语教学中,以缓解学生在正式场合中因害怕犯错而产生的紧张和羞怯心理,从而促进更自然、更积极的语言交流。
1. 零食桌会,轻松氛围
学生在过于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往往难以自然流畅地展示口语技能,而如果以非正式讨论会的形式开展口语教学,并配以零食缓解紧张的气氛,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形式在瑞士等国家是习以为常的社交习俗,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底蕴能够让学生暂时脱离母语文化环境,感受不同语言所承载的独特文化氛围。同时,这种轻松愉快、类似下午茶的课堂模式,不仅使口语教学形式不再流于形式化,还弥补了传统课堂中缺乏真实对话情景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You and Me听说部分Section A(1d&3d)的教学时。无论是Get to know more classmates. Try to remember their names.还是Introduce one of your friends to a partner.新生刚入学不久对彼此之间还互不熟悉,Apéro式合作学习模式就可以非常高效地达到一个破冰的效果。学生在零食所提供的轻松气氛下,在一句句“May I have your name”“Are you...?”“Nice to meet you”的声浪重奏间熟悉新同学,结识新朋友,极具新鲜感而不会觉得拘谨,从而化口语教学目标于无形之间。
2. 化整为零,自由对话
集体式的大课教学往往难以满足英语口语教学中对对话实践的需求,而固定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模式则限制了组间成员的信息交流与更多对话情景的产生。相比之下,Apéro式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策略的弊端。通过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自发创造对话情景。该模式不仅弥补了情景缺失的不足,还避免了口语教学形式化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解决了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多项难点。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 Section A 1d的教学中,学生需要“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subject at school. Say why you like it.”在大班集体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会点名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情境局限于师生对话。由于课堂氛围严肃,学生往往存在“被注视”的心理障碍,对话显得形式化且僵硬,同时也耗费了教师大量精力。若采用固定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方式,所创造的对话情境有限,组间交流不够顺畅。相比之下,Apéro式合作学习模式允许学生自由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讨论群体,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可能自发形成对同一学科感兴趣的共同体,或是愿意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经验的群体。教师无须事无巨细地参与课堂管理,却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巧妙。
(二)Apprenticeship式口语合作学习
“Apprenticeship”原本指学徒制,即初学某种手艺的实习者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技艺并熟悉工作制度。由此引申出的合作学习模式,指学生中的优秀者向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传授知识和经验。这种模式不仅能培养优等生的教授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后进生的知识水平,实现双向受益。
1. 导师学徒,教学相长
Apprenticeship式合作学习在分组方式上确保了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名“导师”角色。“导师”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较权威地纠正其他成员的语音和语法错误,同时规范他们的口语表达。这种形式虽然不如Apéro式合作学习那样轻松愉悦、自由灵活,但在强调语音和语法准确性的口语教学单元中,显得更为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3 My School的教学中,Section A 3d要求学生讨论“How your classroom 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room in 3c.”这一模块在语言逻辑和语法结构上相对复杂,尤其是“across from”等用法容易引发混淆。在这种情境下,Apprenticeship式的分组模式能够更好地保证学习过程的准确性。同时,“小导师”在帮助组员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指导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2. 语音语法,自查自纠
相较于传统的教师集中授课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感。在Apprenticeship式合作学习的分组模式下,优秀学生可以部分承担教师的角色,帮助其他组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一方面,这种模式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与教师面对学生时难免因威严产生的心理距离不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且熟悉,相处氛围更为放松。这使得优秀学生更能理解同伴的问题所在,而被引导的学生也因为心理上的轻松感,更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接受改正。另一方面,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增进学生间的关系,也让教师从事无巨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此同时,在优秀学生的引导下,学习的准确性得到一定保证,教学效果更加巩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Were Family!的Section A 3d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讨论“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each others family.”在讨论过程中,诸如play basketball和play the erhu等运动和乐器之间“加不加the”的语法区别往往容易被忽视。这类语法虽然并不复杂,但在口语练习中常见混淆。相比于教师一一纠正,依赖“导师”学生的引导更为高效。这不仅提升了整个班级的语法和口语准确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全班共同进步。
(三)Activity-Based式口语合作学习
Activity-Based式合作学习法是锚定一个目标活动然后分组完成,特色在于角色扮演式的小组分工,核心在于通过设计一个明确的目标活动,让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和前两种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模式的特色在于角色扮演与分工协作,让学生真正通过合作达成统一的目标。同时,任务本身也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和任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角色分明,各司其职
在英语教材中,涉及很多真实生活场景。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5 Fun Clubs的Section A 1d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Role-play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club leader and a student.”的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一次英语情景剧的表演。每位学生根据角色分工承担职责,如一名组员饰演对某个club感兴趣的学生(student),另一名组员饰演club的负责人(leader),如果小组成员较多,可以进一步扩展情景,比如加入多名学生或club工作人员等。为了完成情景剧的表演,每个成员不仅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与其他成员密切配合。例如,扮演club leader的组员需要根据对club感兴趣的学生的提问或发言及时回应。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语应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2. 寓教于乐,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