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合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祝敏华摘 要:在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其中“德”的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充满人文精神且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合德育,通过课堂内外的多种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品德与学识的同步提升,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课堂实践;生活作业;名家阅读;榜样引领;社会热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52-04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品德塑造的关键人物。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过程绝非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授,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不仅是落实素养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 课堂阵地:以课文为媒介,深化德育内涵
(一)语文课堂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堂无疑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皆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质德育素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道理,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极好的熏陶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具体课文分析与德育渗透
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例,第一课《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承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革命者的乐观英勇。比如,在朗诵时,教师可以着重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和“等闲”,让学生感受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无畏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处理方式,当学习上懈怠时,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从而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勇气。
第二单元的爱国诗文,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绝佳素材。《枣核》中,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让学生体会到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最后一课》里,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三单元的至爱亲情篇章,《背影》中父亲那蹒跚的脚步和攀爬月台的艰难动作,无不体现着深深的父爱;对母亲长长一生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人、爱家庭的纯真感情。
第四单元“江山如此多娇”,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美的山水与美的文字相得益彰,给人带来至美的享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祖国的壮丽山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品味作品所创造的大气磅礴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
第五单元“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本单元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倾听大自然的呼声,感受智者对愚蠢行为的愤慨,看到人和鸟相处的动人情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自然”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然环境,从而让学生理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
第六单元“科技之窗”介绍航天、克隆等高新科技知识,学生深切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为人类不断探索自然奥秘取得的新成果而自豪。教师可以邀请科技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和决心。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带着鲜明的情感色彩,以科学的授课艺术、优美的抒情语言和形象的表情动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比如,在讲解《背影》时,教师可以通过深情的朗读和对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同时,设身处地体验不同的身份感受,激发不同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父亲和孩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熏陶中走向成熟。
二、 生活作业:以节日为契机,拓展德育实践
(一)生活与德育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德育的广阔天地,教师应巧妙地将语文作业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布置特色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魅力。
(二)利用影视作品激发道德情感
影视作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在周末作业中有选择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正面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如《感动中国》人物纪录片、励志电影等,并组织观看后的分享会。在观看《感动中国》人物纪录片后,一位学生分享道:“看到那些平凡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深受感动。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感人故事和道德力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三)结合传统节日弘扬美德
利用传统节日布置相关作业,能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与美德的弘扬。母亲节和父亲节时,让学生给父母制造一些小惊喜,或者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然后写成作文,评选出最好的创意。植树节时,布置学生跟父母一起种树种花,观察自然万物的生长、倾听花开的声音,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在“五一”“十一”这样的小长假,组织学生去文化中心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如书法、国画、戏曲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觉,开阔眼界提高人文修养。
(四)参与社区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到文化中心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参与服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有位学生在图书馆做志愿者时,帮助整理书籍、引导读者借阅,他说:“看到读者们满意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有价值,以后我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责任、奉献、关爱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些品质。
三、 课外阅读:以名家为标杆,拓宽德育视野
(一)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心灵的滋养,更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名家作品及人物传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人生标杆。
(二)名著阅读与德育渗透
八年级下册规定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一直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路标和精神补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再用精读的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摘录和加批注写心得,注重个性化解读。有的学生从保尔身上学到了坚持和毅力,正如荀子所说:“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保尔在面对身体残疾和重重困难时,依然坚持为理想而奋斗,他的毅力让人折服。有的学生从保尔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却照样写出文学巨著,反思自己写作文时搜肠刮肚还是文辞干巴巴、无话可写的原因,找到了自己的缺陷,意识到自己缺少丰富的经历和敏锐的触须。还有的学生谈到了正直、机灵、勇敢,保尔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勇往直前。
(三)拓展阅读与榜样引领
历史上还有很多像保尔一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身残志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完规定阅读的名著后,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人物传记以及著作,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在狱中忍辱负重写就《史记》;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全身瘫痪,仅有眼睛和手指能动,却完成了著名的黑洞爆炸理论,著就《时间简史》。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中体现对人生和未来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
(四)阅读资源的利用
对一些家庭条件困难或父母不重视不让买书的学生,学校的图书馆和班级教室后面的图书角就要充分利用起来。充实经典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德育读物,让想读书的学生有书可借,而且随时都能读到。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图书角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 榜样引领:以身作则,强化德育效果
(一)教师榜样的重要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教育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犹如一面镜子,时刻反射在学生的眼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人格塑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充分强调了“以身作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榜样引领”更是德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对学生有影响力的人,都肩负着成为道德楷模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自律,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正面的榜样,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的具体行为示范
在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中,教师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可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首先,诚实守信是教师必须坚守的原则。例如,当教师承诺学生,如果大家在本周的学习和纪律方面表现出色,就会在周五的班会课上分享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者进行一场轻松的知识小游戏,那么无论周五当天的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教师都要准时兑现承诺。这种小小的举动,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公信力,更能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其次,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家庭背景差异或者性格特点不同而有所偏袒或歧视,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偏差或者表述不够准确,也不能急于否定或批评。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逐步找到正确的方向。
此外,教师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难题,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教师不应该表现出急躁或沮丧,而是要冷静分析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三)引入社会先进榜样
除了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入社会上的先进榜样,也是强化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
例如,在讲述抗疫英雄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那些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者的感人故事。他们有的舍小家为大家,长时间坚守在抗疫岗位上,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有的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日夜奋战在救治患者的最前沿;还有的为了保障物资供应,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交流互动的重要性
“交流互动”是深化德育效果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之中。德育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教育者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有效交流互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