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侯梦云

摘 要:小班幼儿入园时间短、生活经验匮乏,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协助下才能更好地完成穿衣、洗漱、吃饭等。为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形成生活自理能力,文章以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法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生活自理能力内涵,分析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基于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原则,针对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法;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153-04

幼儿成长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生活自理能力,能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小班作为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结合幼儿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进行引导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一、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内涵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个体具备照顾自己的行为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利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使其在实践中形成照料自己的能力。受年龄、生活经验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幼儿都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在外界的辅助下才能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如穿衣、整理物品、就餐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目的,是让幼儿掌握就餐、穿衣、洗漱、如厕、整理物品的方法,能独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二、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儿童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在学习中形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小班幼儿意识到独立生活的重要性,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提问、思考、探究、表达。当幼儿习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会成为习惯,实现幼儿自主生活能力培养的目的的同时,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幼儿进入小班后,语言表达能力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家庭生活不同,幼儿在幼儿园中每天会接触较多的幼儿、教师,会受多个情境的影响产生表达的欲望。通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其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日常的学习生活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技巧,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在交流互动中形成生活自理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儿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部分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会因为未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不了解幼儿园的规则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沟通。通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幼儿快速融入集体,与其他人一同学习、玩耍,进而消除自卑情绪对幼儿成长的负面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就如何正确使用餐具进行指导,通过日常的午餐练习,让幼儿快速掌握各类餐具的使用方法,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能增强幼儿享受生活的自信心,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责任。若想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习惯,使其掌握生活技巧,需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借助不同的场景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小班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及时沟通,就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的表现进行互动,统一教育内容和方法,配合彼此的教育行为,以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例如,培养幼儿穿衣习惯时,家长可以将幼儿在穿衣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幼儿园教师,使幼儿教师了解其生活方面不足,并借助幼儿园的种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穿衣能力。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快速掌握穿衣方法和技能,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人为本原则

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影响,分别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活动,会使部分幼儿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生活技能的学习。以人为本原则的实施,体现幼儿教育对个体的尊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组织个性化活动,满足幼儿对生活技能学习需求,让幼儿在适合的学习氛围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某个幼儿虽然掌握就餐方法和技能,但是在整理物品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会在游戏活动结束后随意丢弃物品,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将物品放回原位。针对此,幼儿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训练活动,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将物品摆放在指定位置,并表扬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做好铺垫。

(三)多样性原则

幼儿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应坚持多样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喜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要求,组织多种类型的活动,如绘本阅读、区域游戏等,借助多元化活动渗透生活技能和常识,为幼儿创建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小班幼儿不具备学习经验,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技能。多元化幼儿园活动,能满足幼儿娱乐、学习需求,有利于小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 影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幼儿自身

影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幼儿个体发育的差异,无法为幼儿生活自理技巧的训练提供有利条件。幼儿园时期,幼儿普遍存在生长速度快、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通过针对性教育计划,能让幼儿快速掌握生活技巧,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由于部分幼儿的认知程度和生长发展速度较慢,会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负面情绪,产生摆烂心理。例如,生长速度快的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较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生长速度慢的幼儿,不仅肢体协调能力差,而且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存在一些不足,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不能将教师讲解的生活技能应用在实际中。

以洗手为例,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儿歌、教师演示、幼儿实践的方式,将洗手的正确方法传授给幼儿,让幼儿掌握洗手的方法。因为幼儿自身的差异,有的幼儿能流畅地唱出儿歌,并且按照儿歌内容洗手,有的幼儿则不能熟练地唱出儿歌,且没有掌握洗手的方法。

(二)家庭教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父母,大部分幼儿都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结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发现部分家长的育人理念比较落后,过于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生活技能的培养,使部分幼儿虽然掌握一些古诗、加减法等知识,但是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此外,部分家长的性格急躁,会因为幼儿表现不好失去耐心,将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任务全权交给幼儿园。长此以往,会失去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小班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通过对幼儿各方面的引导、教育,能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生活。如果家长忽视自身的教育责任或者不主动与教师沟通,会影响幼儿的成长,难以保证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效果。

(三)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中,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向幼儿传授生活自理技能,让幼儿健康成长。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幼儿适应不同的环境,增强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对幼儿来讲,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自身成长,不好的学习环境则可以降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若幼儿教育中,忽视幼儿个体差异,选用不恰当的方法开展教学,会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难以提高幼儿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例如,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以直接讲解生活基本技能的方式传授知识,并创建实践机会让幼儿独立完成。由于幼儿尚未掌握生活技巧,所以幼儿完成情况并不理想。这一教学方法虽然为幼儿创建独立自主学习空间,但是缺少实践指导,不能保证生活技能传授效果。

五、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尊重幼儿,创建多元化情境

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意识薄弱,未真正掌握生活自理技巧。基于幼儿活泼好动、经验不足的问题,创建趣味情境,利用动作模仿、游戏等活动调动幼儿参与兴趣,使其在活动中掌握各类技巧,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1. 创建游戏情境,丰富幼儿实践经验

日常游戏活动中,渗透生活技能,借助游戏的方式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让幼儿意识到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性。例如,组织“最佳晾衣小能手”比赛活动,提前准备好游戏材料:支架、线、夹子、卡纸衣物、卡纸衣架。在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将游戏规则告知幼儿,要求幼儿将线固定在架子上,将夹子夹在线上,让幼儿将卡纸衣物放在衣架上,挂在支架上。由于幼儿晾衣服经验不足,教师可以提前示范,尤其是晾衣服过程,使其明确如何将衣服挂在衣架上;示范结束后,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4~5人,让幼儿以接力比赛的方式完成该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对表现良好、正确晾衣服的小组给予小红花鼓励。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幼儿的行为能力,使其掌握晾衣服的方法。在幼儿完成游戏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利用在学校掌握的晾衣服技能解决家庭的晾衣服问题,增加实践经验,增强幼儿技能应用意识。

2. 创建生活情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给予幼儿更加真实的感受,对提高生活自理技能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午餐或者午睡时间传授生活自理技能,让幼儿明确基本生活技能在实践中的意义,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提升独立生活意识。例如,午餐时间,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是如何使用餐具、餐巾纸的,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用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幼儿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再如,午睡结束后,引导幼儿自主叠被,将被子、枕头放在指定区域,借此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此外,部分幼儿的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将餐具的使用方法、叠被子方法等演示出来,引导幼儿模仿,以此达到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3. 唱儿歌,活跃学习氛围

儿歌具有节奏快、歌词简单的特点,通过传授儿歌、讲解儿歌内容,能帮助幼儿了解生活常识,使其掌握更多生活技能。根据幼儿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定期地带领幼儿学习儿歌,让幼儿在学习中提升自身。以《穿袜子》为例,该儿歌的歌词非常有趣,通过演唱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能让幼儿感受到穿袜子的快乐,使其快速掌握穿袜子的方法。比如,唱到“小手摸到小屁股,两手捏住翻到头,小脚轻轻往里游”时,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幼儿一边模仿,一边哼唱,使其在轻松的音乐中掌握穿袜子技能。

(二)家校合作,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为确保小班幼儿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提高幼儿生活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合作,构建家校共育平台,借助多种手段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1. 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构建线上交流平台

信息交流是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实时、有效的沟通,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小班幼儿更好地成长。比如,幼儿园可以借助微信群,将幼儿的表现、学习情况以视频、图片方式展示出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情况,并配合教师进行辅助教育。当然,针对一些年轻的家长,幼儿老师也要和他们分享一些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提高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通过幼儿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生活基本技能。例如,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和家长布置烹饪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辅助下掌握烹饪技巧和生活技能。活动中,由家长带领孩子进入菜市场,根据烹饪目标采购蔬菜、肉类、水果等。采购过程中,将挑选食材的方法告知幼儿,并引导幼儿自主实践,使其根据生活技巧选择新鲜的食材。烹饪过程中,确保幼儿的安全,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比如,洗菜、择菜、端菜等。通过这一活动,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可以让孩子掌握多种生活技巧,对提高家园共育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