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微生活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杨亚男摘 要:为了能够形成幼儿园内部良好的生活环境,将幼儿园的教育功能延伸到家庭,文章决定从幼儿园微生活课程这一角度,聚焦于衣、食、住、行这四个角度,构建相应的主题,其中各个主题都是从主题目标、主题网络、主题环境、集体活动实施展开,旨在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课程资源,帮助幼儿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关键词:幼儿园;微生活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164-03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无论是哪种课程教育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幼儿园微生活课程同样如此。一般来说,幼儿园的课程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其课程内容也基于幼儿生活展开,同样也服务于生活。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幼儿年龄小,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幼儿园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父母包办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幼儿时期的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待到幼儿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 微生活课程概述
微生活课程是一种旨在整合学生单一化、碎片化的生活片段,转变为系统性、便捷性、趣味性以及丰富性的体验式教学内容,以带领学生们积累生活体验的课程模式。这一课程主要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幼儿在园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小场景进行精心设计,旨在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一般来说,微生活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学习、游戏、休闲、交往等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将课程内容紧密融入幼儿在园的每一个微生活场景中,让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创生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构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公共课程、自选课程和自研课程,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接触到各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微生活课程还注重幼儿的实践操作和体验学习,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们的课余生活,还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取得了成长和进步。
二、 幼儿园微生活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开发
针对幼儿园微生活课程,应当以儿童为本,以幼儿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三个系统为中心,创设出不同的环境条件,将幼儿生活经验聚焦在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开发与实践,整合利用生活经验中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因子,在“衣能合体,食有滋味,住享自在,行至长远”的课程理念下,带领幼儿们能够亲自然、慧思辨、趣生活、乐创造。而针对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也应当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条例内容来确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旨在通过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促进各年龄段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等多方面均衡发展。
(二)实践
1. 主题一:衣
衣物,作为幼儿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每日都与幼儿们紧密相伴。从晨光初照的清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穿上温暖的衣裳,到午后小憩时,幼儿们则需要自己动手整理被褥与衣物;再到夜幕降临,他们学习自己脱下衣物,准备进入甜美的梦乡。此外,在一天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如洗手时挽起袖子、如厕后提起裤子,都与衣服打交道。经过小班、中班和大班的集体主题审议,确立了安全、得体、舒适、个性的活动主题,并开设有关于衣服的主题式教学活动。
(1)跟着自我穿衣服:教师为幼儿们介绍衣服的基本功能,能够通过合理的衣服穿搭,让自己保持体感舒适的同时也能够凸显出自己的个性。而针对老旧的衣物,则可对其进行改造以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让幼儿能够学会自己穿衣服,并按照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顺序正确穿衣;并且还需要根据天气、场合等具体情况,穿合适的衣服。同时还需教会幼儿们如何洗衣服、晒衣服、叠衣服等,能够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以进一步锻炼其独立自理的能力。
(2)跟着自然变衣服: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能够教会幼儿根据天气与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适合的衣服。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幼儿介绍不同衣服的材质,带领幼儿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以及清洗、收纳的相关技巧,能够在发生危险时及时保护自己。之后,教师为幼儿介绍动植物的外衣,通过动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在认识到世间万物的神奇之处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防范危险的方法。
(3)跟着场合搭衣服:教师需先为幼儿们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服饰文化,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传统服饰的不同之处,并教会幼儿入乡随俗,若有机会体会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应当对其予以尊重。同时还需要向幼儿介绍不同场合的变化穿搭,如在幼儿园里要穿园服、运动时要穿运动服等,无论是日常休闲的场合,还是严肃正式的场合,都有相应的着装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当教会幼儿能够尊重不同的穿衣风格与审美,不应当对外人的穿搭进行指点。
2. 主题二:食
每一碗粥、每一顿饭、每一碟菜、每一盅汤,都细腻地流露出幼儿与家长对健康体魄的共同向往,以及对平凡日子的无限热爱。在当下,美食已悄然蜕变成一种丰富多元的文化现象,从热闹非凡的厨艺大比拼,到讲究平衡的美食养生之道,再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精彩纷呈的美食节目,让美食背后的故事、精湛的制作技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幼儿而言,“食”不仅是成长路上的能量源泉,更是生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相关课程紧密围绕幼儿“食”的生活经验展开,以“健康”为基石,强调食物的营养搭配,以“营养”为导向,注重食材的选择与烹饪方式的优化;同时还倡导“独特”的美食审美,鼓励幼儿探索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美食记忆。
(1)选选我吃的食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从瓜果蔬菜、蛋奶肉以及五谷杂粮中摄取所需的营养成分。但是大部分幼儿只知道吃,而不知道各类食物的外形特征及其营养成分,也不具备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教会幼儿各类食物的搭配技巧,并适当讲解其烹饪方式。同时,合理的饮食时间以及适量饮食,也是重要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样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述。
(2)逛逛大自然餐厅。蔬菜与水果作为季节性食物,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蔬果。我国传统的四季生活养生文化中,也提出了“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的饮食理念。教师则可从这一角度着手,帮助幼儿们了解健康的饮食文化,能够根据季节变化来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例如,在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气从寒逐渐转暖,大部分的蔬菜开始发芽,可食用豆芽来排出身体内的湿气,促进阳气的升发;夏天的天气较为闷热,是中暑的高发季节,因此可以食用瓜果类食物,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水分,同时也富含微生物与矿物质,解渴又降暑;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候条件较为干燥,因此可多食用水果来达到滋阴润燥的效果,同时也可食用坚果类食物,以补充蛋白质、优质脂肪以及维生素等生长必需营养;冬天天气逐渐转凉,温度明显降低,并且大部分的农作物已经枯萎,因此可食用土豆、山药等根基类食物来保暖御寒,同时这些食物也便于存储。
(3)尝尝家乡的美食。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来自家庭、食堂的记忆美味,教师可根据这一角度来培养幼儿们的家庭观念。进一步地,教师则可从宏观角度,带领幼儿们探讨属于中国的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我国的饮食生活习惯,挖掘其中的风土人情。
3. 主题三:住
“住”字融合了“人”与“主”,其本意指居住,能与其他字词组合形成诸如“住宅”“住户”“住址”及“住所”等词汇,不单指日常居住的房屋或具体的居住地址,还涵盖了居住其中的人。对幼儿而言,无论是白天学习的教室、午间休息的睡房,还是周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氛围,都与“住”紧密相连。居住,作为与饮食、着装等基本生活需求同等重要的方面,其环境与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幼儿的成长轨迹。基于此,课程紧密围绕幼儿的“住”生活经验展开,秉承“喜爱”“挑战”“环保”及“适应”的核心价值观,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1)居住我的小家。幼儿园自出生开始就会生活在自己的房屋下,但是大部分幼儿对房屋的组成、内部放置的东西、周围环境以及家庭成员等都没有进行细致观察。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们以自己的家作为中心,逐渐向外地进行观察,了解房子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逐渐熟悉房屋内外的环境,并了解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幼儿缺乏生活常识的情况,可能会在观察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可为幼儿们提供“居家生活指南”,让幼儿能够分析房子内外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帮助其积累生活经验。此外,幼儿在园期间也可带领幼儿们深入探讨幼儿园的环境,以带领幼儿逐渐熟悉环境,消除掉焦虑感与恐惧感。
(2)栖息自然之家。人类的家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而动物同样也有家,通常位于乡间田园之中。而为了能够带领幼儿们深入了解动物的栖息方式,教师可在幼儿园周围区域开展户外活动,教学幼儿户外生存的技巧,积累户外活动经验,同时带领幼儿们进行绿化活动,清理垃圾,拔草松土,以锻炼幼儿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4. 主题四:行
“行”涵盖了出行与行走的概念,而“动则行”意味着行动即意味着移动。这里的出行不仅限于旅游或远足,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出门、购物、取件、上幼儿园以及探访亲友等活动。出行是幼儿迈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的第一步。然而,关于出行的目的地、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以及出行方式等问题,都是值得幼儿去思考和探索的。通过集体主题讨论,文章决定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围绕“便捷”“有趣”和“文明”这三个核心价值取向来设计活动。
(1)在周边自在出行。安全是出行的首要原则,教师有必要帮助幼儿了解交通出行的安全常识以及相关规则。为此,可在园内举办出行游戏,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幼儿需要根据教师讲解的交通安全规则,自行分析与解决,保障自己的出行安全。此外,在小范围出行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选择自行车、公交车等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需要让幼儿根据出行距离、天气条件、交通路况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2)在自然中快乐出行。“四季出行贴士”是不同季节出行的小妙招,春季防雨防过敏,夏季防雨防过敏,秋季防病防干燥,冬季保暖多方便。“湿地一日游”利用园所周边的自然资源,让幼儿自主思考去湿地前的准备步骤,计划出游的时间、方式、路线,在明确出游流程、积累出游经验的同时,感受出行的快乐。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主要关注自己以及周围事物的变化。基于这一特点,在微生活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刺激其多种感官,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让其能够在了解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玉.爱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生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福建教育,2023(34):48-51.
[2]王园.幼儿园生活课程与游戏的融合[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究论文集(十),2023:162-163.
[3]蔡恩颐.幼儿园“创意生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好家长,2022(30):32-33.
基金项目:文章系博山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2023年立项课题“幼儿园微生活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423BGYB5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亚男(198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博山区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