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进入机器人时代了吗?

作者: 赵嘉

2025年4月19到20日,约有43场马拉松比赛在全国展开,但最引人瞩目的赛事发生在北京—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开跑。

其间,全网关注热点如下:1.冠军是“天工Ultra”,成绩2小时40分42秒;2.什么?春晚明星宇树机器人“死机瘫倒”?创始人王兴兴下场辟谣说压根没参赛;3.每个选手人均配备至少3名工作人员:引导方向的,搀扶的,更换电池的—总之,新工种诞生了。

一片嬉笑怒骂中,夹杂着人们好奇和焦虑的复杂情感,说实话和1818年那时候没什么根本区别。那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造人”题材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其主角由当时科技制造,并由此引发恐慌。也许自第一台机器诞生以来,人类就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模式固定下来了。某种程度上,现代文明的进程,也可归结为人类摸索如何与机器相处的历程。

2021年我们做过一期名曰《AI,自由,机器人》的封面报道。当时我们颇具前沿洞察力的记者判断,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推动机器人行业再次兴盛。手术机器人、可展开较复杂操作的制造车间机器人,都是我们封面报道的主角。时隔4年,果不其然,机器人行业的确因人工智能令人瞩目的发展产生了质变,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了—具身智能。

什么是具身智能?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有什么区别?我也去请教了DeepSeek,它(这次)是这么回答的:具身智能其核心思想是注重身体和环境的交互,以及与身体形态和感知运动能力相关的具身性,和传统的人型机器人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借助AI算法而不是静态数据集训练来形成与环境的互动。

事实上,这3年来,新概念之下的机器人行业引发了资本和创业的热潮,紧接着是针对生成式AI的投资热。2023年至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事件累计130件起,投资规模平均每年约55亿元人民币。今年3月,成立仅一个月的它石智航以1.2亿美元创下具身智能领域天使轮融资纪录。

与此同时,履历中包括华为、蔚来、百度、京东、大疆等大厂资深经历的创业者纷纷下场创业—2023年至今,中国诞生了58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这里面还不包括具身智能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

相关的人才需求同步上涨。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一个月,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的招聘同比增长29.7%,需求从人工智能扩展到了工业自动化、大型设备制造、电子技术、汽车等领域。

那么,我们就此进入向往已久也焦虑已久的机器人新时代了吗?我们的记者采访了多名业内人士,他们的判断反而和社会舆论所表达的乐观情绪相反。正因为具身智能的关键在于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其技术更新就需要从感知智能延伸到行为智能,大模型助推了机器人常识推理能力的提升,但与其动作执行能力仍处于分离模式,协调不足。业内普遍评估,现在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革新的关键转型期,短期内有望实现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但要真正进入到人类现实生活之中,仍需较长时间的发展。

技术行业的革命性浪潮方兴未艾,但未来处于可预测的状态。相形之下,2025年4月,现实社会上演的是一出空前跌宕起伏的无剧本表演,主角是美国第47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关于他是如何在几十天内使全球经济深陷“刺激2025”剧情的—请把手中杂志反转过来,读一下我们制作的另一组封面故事。双封面的设置,也许会促使你重新思考我们渴求的究竟是什么技术,以及我们身处怎样一种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大事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