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
气候变化令大米砷含量上升
对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来说,一项最新研究值得注意:随着碳排放量上升、地球气温升高,稻米中的砷含量也会随之上升。
砷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它天然存在于一些食物中,包括鱼和贝类,以及水和土壤中。稻米中含有砷的问题其实一直存在。这是由于水稻的种植方式是浸泡在稻田中,加之结构多孔,因此会吸收积累在水田土壤中的砷。米粒中砷的含量变化很大,从远低于监管机构建议的安全上限到数倍于该上限都有可能。
4月16日,《柳叶刀:星球健康》期刊里中美专家所作的一项共同研究结果则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温度同时增加,大米中的砷和无机砷含量也会增加。
主导这项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生理学家、副教授刘易斯·齐斯卡研究水稻已有30年。他带领着一支中美团队在受控稻田中种植水稻,并在过去10年观察水稻受到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影响后产生的变化。随后,流行病学家依据现今的稻米消费量推测出,到2050年砷含量上升可能会增加亚洲人口的终生健康风险,仅中国就预计有1340万例癌症与大米的砷暴露有关。“已有无数研究证实无机砷是致癌物,会损害肺部健康和心血管健康。”齐斯卡表示。
全球有数十亿人将大米作为主粮。一直以来,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都在努力降低稻米中的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