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开始“思考”

作者: 吴洋洋

人类制造机器人有十分古老的历史。

早在2500多年前的克里特岛上,希腊工匠们就开始为保卫城邦制造机器人。如果不考虑机器的自动化属性,甚至可以说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坐在山洞里用泥土捏出的人类形象也是一种机器人。

人类制造过的机器人五花八门,不过这台机器是否会思考是另外一回事。2023年之前,没有机器人公司敢宣称它们的机器人可以思考,它们最多强调机器人会像人类一样说话,或者跑跳能力比人类更强—说话、走路,甚至摔倒了爬起来,都不需要思考,有(人造)小脑就够了。

但2023年之后,情况开始有所不同。在美国,PhysicalIntelligence、Figure AI和OpenAI都组建了机器人团队;在中国,智元、银河通用、灵初智能等一大批初创公司跳出来,都说要“为机器人构建大脑”。甚至连动作一向迟缓的苹果设计师也开始认真思考“机器人究竟应该设计成什么形态?”“跟人相处时它究竟应该主动点好,还是被动点好?”。

保守的观点认为,机器人—尤其人形的—没什么价值,因为谁也不知道花数十万元买一台回家能干什么,它很可能在10次拿起鸡蛋的过程中有5次把鸡蛋掉在地上。

技术乐观主义者们却不这么看,他们相信AI的力量。从技术上说,这轮机器人浪潮毫无疑问也是ChatGPT直接驱动的。2022年年底发布的ChatGPT完全改变了二维的互联网世界,把改进后的多模态推理模型(能把图像数据“翻译”成语言,反之亦然)加载到机器人的大脑中,机器人就能看图说话,并根据话语理解人类的意图,然后对眼前世界展开操作。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会经历创新触发期、预期过高的市场狂热期、随之而来的幻灭低谷,然后才会等来启蒙斜坡。自动驾驶如此,机器人同样如此。眼下这个时刻,我们已进入第二阶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