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选中不再值得骄傲

作者: 肖瑶

又一年春招季,某央企发布了一则充满争议的校园招聘通告。推文标题只有一句惊叹:“我们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配上一个“惊喜”的表情,甚是得意。正文显示,这近120万简历竞争的,是春季放出去的1730个岗位。

百万简历背后,则是挤破头找工作的毕业生。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计达1222万,比去年增长43万人。

在招聘方的语境里,对数据的炫耀,不过是在体现毕业生们对本公司的热情,潜台词是一种自豪和骄傲。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样会刺痛无数人,有如在他人的困境里唱歌。

招聘通告引发舆论危机后,该企业删除了推送,并作出澄清:岗位需求不是“1730个”,而是“1730类”,预计将录用约8000人,即150个人竞争1个岗位。随后,集团还发布声明称:“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

明面上虽然站在毕业生角度,但其实仍是隔靴搔痒。企业没有意识到,120万份简历争抢8000多个岗位,并不都出于招聘方口中的“信任”,公众的奚落与哗然,也并非来自被淘汰的焦虑和恐慌,而是来自一种对用人单位面对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的高傲和兴奋。

从前两年热议纷纷的“孔乙己”“35岁危机”,到如今的百万简历,就业形势从未像今天这样严峻。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仅为55.5%,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将继续寻找出路。

在对未来普遍的迷茫与着急之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目光投向相对稳定的那条路,诸如考研和考公。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 340万,竞争比攀升至 86∶1。今年全球经济无人敢于乐观,竞争可预见地会愈加激烈。

投向国企、央企的简历,也是“求稳”的一种反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家企业,尤其是本该具备一定社会洞察与人文关怀的央企,高调宣扬自己有多受欢迎、应聘者的竞争有多激烈,违反了伦理上的共情假设。

这份坦诚放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尚且说得过去。在“此处不留人自有留爷处”的时代,昂扬的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活性,更是年轻人的心态和价值调性。听出生于60—70年那一代人谈论他们的青年时代,你就会知道个人可以如何在混乱的环境里突破重围,乘风破浪。商机无处不在,没有学历也可能逮住机会进入国企。初生与蛮荒总是更加灵动而勃然。

为缓解结构性失业,近年来,国家政策也在不断发力,比如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高校也在紧跟时势,比如不断开设新媒体、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但教育层面的滞后性,不能完全跟上产业和新技术的更新迭代。近几年吵嚷的“学历贬值”,以及无处不在的“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委婉的表达式背后,是教育与就业互相剥离的事实。

到了用人单位层面,被最先筛掉的也往往是那些本科学历、学校等级逊色于人的应聘者。一纸简历和一纸文凭,都能把一个和别人一样削尖脑袋铆足劲的年轻人刷下去。一些企业甚至对员工的生肖八字、星座测评作出了要求。两个条件等同、综合能力也相差无几的年轻人,他们在这百万计的数据洪流里,竞争的或许更多不是实力,而是运气。

用人方的花样挑剔,忘记了正常情况下这是一种冒犯,求职者也唯有承受而已。百万求职者紧盯数百个岗位,仍然会雷打不动会有固定的幸运儿与被淘汰者。

只不过,在这样的情状里,我们会渐渐习得一种心理惯性:每一次被选中的幸运,都不必然代表成为竞争秩序里的优胜者,庆幸与雀跃,也由是来得更谨慎和沉重。

上一篇: 想干金融,报考数学?
下一篇: 声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