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槐

作者: 李希龙

从空中俯瞰齐鲁大地,千里齐长城横亘在古代齐鲁两国的边境,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这段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源起”于济南,“入海”于青岛,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大小山峰1518座。

齐长城在山东济南莱芜段有三大关:青石关、黄石关、锦阳关。青石关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古城要塞遗址。

历史上,往来古道驻留青石关古村的名人雅士众多,留下了《青石关》《由青石关赴试济南》《题瓮口山》《瓮口道》等歌咏青石关的诗文。

“天意设险阻,所以限齐鲁”,古人的诗词写尽齐长城青石关之险。

青石关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因此处多青石,故名青石关。青石关地势险要,扼守在齐鲁古道的制高点上,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关的北界就是淄博市博山区白洋河村、樵岭前村。青石关既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枢,唐宋以来官府在此屯兵镇守,明清两代分别设铺管理。清咸丰年间,曾国藩为镇压捻军曾在此督师驻扎,原有“曾王所栖处”碑,今犹存住宅。

青石关先有古道,后有关,而后有村。

齐鲁古道初始由临淄至莱芜,这段古道被人们称为“战道”。春秋时期,齐国修筑长城,以防御鲁国和楚国。历史上,齐鲁长勺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就发生在齐长城沿线。在后来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古道向远方不断延伸,成为齐鲁两国的重要交通要道。

青石关古城堡,以玉皇山为屏障,关口设在峡谷最高处,原有南、北、东、西四座城门楼,内可屯兵,外可御敌。东关门遗址已无存。南关门仅存石基,宽大关门枕石上留有约8厘米深的车辙痕,“青石关”阴刻匾额,则被镶嵌于门址东侧的民房山墙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立的“奕世流芳”石碑,记述了铺筑南北通衢青石关石路面的功德。西关门已毁,4米高的关台上已建成民宅。北门洞顶原建有玄帝阁,今唯存北门门洞和残碑。北门洞用长条青石砌碹,洞口高4米、宽2.56米,洞长8.7米。

青石关古道,长3公里,宽28米,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站在关口北望,两侧山峰苍翠,峭壁雄峙,山势呈“V”字形。其中接近北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最窄处不足两米,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一旦堵塞,两三天不能通行。踩在关沟北面青石板谷坡上,一道深达15到20厘米的辙沟映入眼帘,这是当年无数独轮车从此经过,历经千年留下的痕迹。坚硬的岩石,被历史的车轮碾轧出了深深的车辙。这条长长的辙沟,仿佛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依稀可以想见当时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据当地老人言,当年来往的车子排成长队,若是“闹了关沟”,两边车队谁也不让谁,一等就是好几天。

古道悠悠,道尽历史。一块块基石沉淀着古老的文化,一个个故事追记着雄关的历史。一道长城,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金戈铁马、鼓角齐鸣的战争场景,齐长城的关隘、城墙,还见证了风俗的变迁以及城镇的崛起。

作为齐鲁古道上的著名关隘,青石关兼有通商和海关的功能。汉唐以来,齐地的鱼盐、鲁国的丝帛在青石关汇聚,通关商贸日益频繁。在青石关关沟东侧的陈抟洞里,发现了一块明万历三十五年的石碑,上面写着:京省通衢。这意味着,这段古道是当时的国道。古道蜿蜒伸向远方,繁荣了许多村庄。当年齐国的瓷器名震四方,而瓷器销往鲁国的主要路径就是青石关下的这条齐鲁古道。这条漫长的齐鲁商道,因此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险关古道为青石关村带来了良好的商机。齐长城巍然耸立在村庄北界,齐鲁古道穿村而过,客商行旅到达青石关后,都会在这里歇脚、喂马,让青石关村变得繁荣起来。据村史记载,青石关村源起唐代,这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人烟日盛,逐渐形成村落。青石关村内的古道,用青石铺就,长年累月风吹雨淋,石头已经变得光滑,还被碾轧出了一道清晰的车辙印迹。明清和民国时期,古道两边商铺林立,喧闹繁华,仅供旅客住宿的客栈就有七处。

在莱芜区和庄镇,村庄地名中的“长城元素”至今还不露痕迹地保留着。从青石关村一路向南,比如青石关、关西坡、官家庄村(原名关庄)等古道沿线的村庄,历史上曾有军队驻扎,当地村民仍习惯称之为“三关庄”。

从青石关村穿过的齐鲁古道,既是官道也是商道,当年官道旁的槐树至今枝繁叶茂。沿着苍茫的古道,从齐国临淄到鲁国曲阜,乡民们习惯栽植槐树,用于计数路程,每隔五华里就有一棵槐树,称作“官槐”。青石关村的古道两旁,就生长着两棵“官槐”,靠近关门的一棵,树干用四五个铁箍固定,另一棵的树干已枯空,树龄已近千年。青石关关沟底还生长着三棵老槐树,有三搂多粗,树冠可罩方圆十多米。这几棵老槐树,仿佛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如今斑驳的沟壑爬满树身,但每年春天到来,仍然生机盎然。

酒困路长,山道漫漫。以青石关村(古称卖水岭)为原点,至官家庄村,路程正好5里;从官家村至和庄村,距离又约5里;从和庄村到横顶村,再到苗山镇五里桥村(古称卖饭岭),路程也分别都是5里。过去,乡民聚落在古槐的周边开店设铺,为商旅提供餐饮住宿,衍生出自然的村庄,现在,很多老店铺的台基仍在,古槐的绿荫尚存。

“七星钢沙河,三里黄泥沟。”位于青石关村南的官家村就在黄泥沟南端路西。村东原有一株四围古槐,名曰“五里槐”。古槐距南面的和庄村5里,从古槐向北到青石关村也是5里,故称“五里槐”。古槐浓荫匝地,将村东的大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古槐南侧有一井泉,水质清冽。清末民初,数家老板来此开馆设铺,形成60米商贸长街,昼夜车马不息,灯火通明,因而有“小苏州”之称。时值盛夏,走进官家村中,古朴悠长的街巷中有好几株古槐,蓊郁苍翠,男女老幼散坐于树下,或饮茶聊天,或打牌下棋,其乐融融。

20世纪70年代,博山和莱芜两地的老百姓来往走的还是连通齐都临淄和鲁都曲阜的齐鲁古道。如今,青石关古道已经废弃,青石关村附近有博山至徐州的博徐公路和滨州至莱芜的高速公路。随着国道、高速的开通,齐鲁古道渐渐沉寂了下来,但是古道边的村庄、村庄里的建筑,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这座长城古道雄关,仿佛巍然屹立在群山之巅的灯塔,穿透苍茫的迷雾,在最高处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让游人自然地停下了脚步。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青石雄关,齐鲁古道,不仅催生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长勺之战”,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康熙九年(1670年)秋天,时年三十岁的蒲松龄应同乡好友孙蕙邀请,从家乡淄川蒲家庄启程南游,前往江苏宝应县(今属江苏扬州)作幕,途经青石关。青石关山高径窄,是当年南去的必经之路。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蒲松龄骑马艰难地走在青石关下那条被称为“瓮口道”的关沟之中,经历了重重险阻,终于在日暮时站在了青石关关口。回望来路,只看见山谷里浓雾弥漫,已经找不到家乡的位置。蒲松龄触景生情,随口吟道:“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蒲松龄在此写下的《青石关》诗,是《聊斋诗集》中的第一首,《南游诗草》同样以这首诗居首。进入关城后,蒲松龄寻找一处客店住了下来,次日就坐在客店前的老槐树下,品着茶,听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讲稀奇古怪的人鬼故事,一时入迷,竟忘了行程。“当年,蒲松龄就是在这棵老槐树下摆茶桌买故事的。”青石关村90后村支书焦玉强指着青石关北门南侧15米处的一棵老槐树说。据记载,这棵老槐树有着八百余年的历史。蒲松龄和他的随从三儿,当年就住在这棵老槐树旁的梁家店,就在大槐树下,搜集聊斋故事。

康熙十年(1671年)秋天,为备考乡试,蒲松龄结束了在江苏宝应、高邮的幕宾生涯,返回家乡淄博。再过青石关,已是傍晚。忽然,电闪雷鸣伴着倾盆大雨,呼啸而至。蒲松龄人困马乏,又遇山洪,困苦之状都融进《瓮口道夜行遇雨》诗中:“日暮驰投青石关,山尘横卷云漫天。望门投鞭纵马入,庭户冷落绝炊烟……”好在风雨三更后渐停,蒲松龄寻得一户人家肯开门接纳。一碗热粥、一床破席,蒲松龄“如醉醇醪卧春软”,酣然睡去。也许在他的梦中,会出现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会传来独居荒野孤村的婴宁那独具特色的银铃般的笑声,会看到马骥在罗刹国里颠倒困顿的生活,会遇见常在幻象奇绝的风雨之夜出现的花妖狐魅。

“蒲松龄坐青石关,故事听讲四五天。”《青石关的传说》作者、莱芜教师张宗发介绍说,蒲松龄曾经三次走过青石关,并在青石关旅店旁摆摊施茶,与南来北往的脚夫客商闲聊,搜集天下奇闻逸事。望着远处墨绿色的山峦,张宗发自豪地说:“在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还能看到有关青石关的故事和在青石关买到的故事呢。”

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蒲松龄南游十年左右,在他四十岁上,他的短篇小说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同乡文人高珩为之作序。清代文学家、诗人王士祯为蒲松龄写下“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题聊斋志异》)那首著名的七绝。“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鬼斧神工,巧夺天工。青石关的惊险际遇,融进了《聊斋志异》奇异瑰丽的鬼狐故事中,蒲松龄也与青石关结下了不朽的文学姻缘。

夕阳西下,大山开始变得宁静,天空中不时有鸟儿掠过。透过老槐树的枝杈,余晖洒落在古老的青石关上,青石关身上的点点弹孔清晰可见。这座有着“齐鲁第一关”美誉的雄关,正用她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

长城脚下的原生态古村落,既有传奇的身世,也有厚重的历史。走进这些古村,聆听沟谷里潺潺的溪水声,挥手捕捉飞舞的萤火虫,与淳厚质朴的村民谈话聊天,让我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回归自然、舒适恬淡,正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真实写照。

盛夏之季,华灯初上,古村落里热闹起来,烟火气息浓郁,这是长城脚下最动人、最有温度的时光。青石关门洞旁的大槐树下,老人们手执蒲扇,坐着马扎,相约在这里乘凉。他们背后这座修建于冷兵器时代的青石关,如同一位老友,正安静地倾听他们的絮说。

在齐鲁大地上行走,每个古村落里都有老槐树。古槐斑驳的光影,与长城沧桑的历史相映成趣。村里的老人告诉我,那些老槐树是当路标用的,据说人走得再远,只要看到老槐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上一篇: 我不活啦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