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未来城市实验室
作者: 刘可澄维也纳郊区的阿斯珀恩湖城是欧洲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在生态建筑、节能减排和新型交通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和维也纳在城市规划上的创新精神。
从维也纳老城中心出发,乘坐地铁二号线,向东行驶25分钟,即可抵达充满未来气息的生态社区——阿斯珀恩湖城。这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预计可容纳4.5万名居民。项目开发者在节能减排、生态建筑、新型交通系统等方面都有着雄心壮志。“我们打造的是一座未来之城。”维也纳阿斯珀恩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格哈德·舒斯特说。
出了地铁站,步行不足百米,便能看见一片蔚蓝的湖水。在这座未来之城的中心,不见传统的政府大楼,也没有集市或商业体,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足足有76个足球场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如镜,鱼儿成群。湖畔的芦苇丛随风摇曳,生机勃勃。儿童在草坪上放飞风筝,青少年踩着滑板风驰电掣,还有好多小狗在湖滩上奔跑嬉戏。
在人工湖的不远处,伫立着世界第二高的木质建筑——84米的“浩浩大厦”。楼内设有办公空间、酒店、餐厅、面包房及健身房。在混凝土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大量二氧化碳会被排入空气。而木质建筑的优势则在于能够储存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不过,浩浩大厦还是有25%的建筑材料没有用到木材。因为奥地利的法律规定,为了减少消防安全隐患,建筑物的外墙、电梯井及底层均不允许使用木质建材。

阿斯珀恩湖城诞生于2004年。彼时,维也纳政府决定在距老城中心不远的阿斯珀恩机场旧址上新建一片住宅区域。2011年,第一栋建筑“一号技术中心”顺利竣工。2014年,首批居民入住湖城。40多岁的程序员萨比·里毛诺奇与妻子曾长居美国。他说:“在美国,我们丝毫没有生儿育女、组建家庭的打算。而阿斯珀恩湖城似乎是个理想的居住之地,所以我们搬到了这里。”
随着时间推移,移居至湖城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维也纳政府与开发商也遵循着生态建筑标准,在湖城内不断增建住宅楼。湖城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克里斯蒂娜·奥尔说:“传统家庭模式——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的组合——已不符合当下社会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为社区成员创造新的共居方式。”截至2023年12月,阿斯珀恩湖城已有1.1万名居民。“湖城居民的平均年龄远低于维也纳老城。因此,许多家里有低龄宝宝的夫妻都更愿意来这里生活。”奥尔说。
在湖城已落成的住宅楼中,2/3由政府出资补贴建造,仅限低收入者入住。这是维也纳的传统。早在100年前,维也纳政府便大规模兴建住宅,并以较低的价格出租给市民。时至今日,当地的许多建筑上依然刻着“维也纳公共住房”的字样。目前,维也纳共有22万套住宅全权归政府所有,另有20万套部分归政府所有。
| 社会需求 |
维也纳的住宅建设税(住宅越豪华,缴纳税费越高)与一系列只有高收入者才能负担得起的商品税及服务税,共同支撑着当地的低租金政策。无论在维也纳老城中心还是在阿斯珀恩湖城,房租都维持在每平方米5.8欧元(约合人民币44元)。这一政策保障了50万市民的租房需求。位于维也纳19区的卡尔·马克思大院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住房。这栋建筑建成于1930年,长105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住宅楼。该住宅群组包括可以为5000人提供居所的1400套公寓住房,此外还包括两个大型洗衣房、两个公共浴室、一个牙医诊所、一家妇产科医院、一座办公楼、一座公共图书馆、一个青年旅舍、一家药房和20多座规模各异的公共设施建筑,几乎是一座城中之城。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阿斯珀恩湖城的建设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我们使用再生材料,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建筑项目只完成了一半。”舒斯特说。尚未完工的部分无疑是最困难的部分,而且第一批入住居民的耐心已渐渐耗尽。购物中心、餐厅、药房、运动场馆等配套设施建造速度缓慢,而湖滨步道更是仅存在于宣传手册上。虽然湖城的文化活动尚不丰富,但舒斯特预测,到2030年左右,当地将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并会吸引2.5万名居民迁入社区。湖城的发展前景依旧充满希望。
自建设之初,阿斯珀恩湖城就拥有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在第一批居民入住之前,湖城就已经通地铁了。”维也纳大学交通运输专家卢卡斯·克诺特说。通常而言,只有居民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新落成的住宅区才会接入交通网络。“湖城是个例。这也是为什么这里的居民对私家车的需求量不大。在湖城居民的日常出行方式中,私家车仅占比20%,其余80%为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而在维也纳其他城区,私家车的使用频率是这里的两倍。”克诺特说。
阿斯珀恩湖城并不是为私家车所设计的,因为当地道路限速为每小时30公里。城区内仅有九处室内停车场,车位稀少,且每月费用高达100欧元(约合人民币760元)。相反,在湖城租借车辆倒是十分方便。不少居民会选择电动滑板车出行,或是免费租借货运电助力自行车。另外,湖城还拥有完善的公交网络,提供免费的共享出租车服务。

然而目前,这座未来之城还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乌托邦,其实际建设与规划蓝图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对此,舒斯特承认,湖城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待改善。“阿斯珀恩湖城的总体规划诞生于15年前。在那个年代,城市建筑普遍以混凝土建造,地面大多是不透水的,没有人会考虑植物的生存空间。”不透水地面难以吸收降雨,或会引发洪涝灾害。而且,这种地面会积聚大量热能,使城市温度上升。在全球变暖的今天,不透水地面导致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位于湖城南部的玛丽亚·特拉普广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地政府预计在两年内对广场进行改造,以种植更多的绿色植物。
阿斯珀恩湖城的居民极具公民责任感,是他们推动了各类城区改造项目。海迪·默克尔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绿色湖城”协会的创始人。“未来应该是绿色的,而湖城却是灰色的。眼见着一块又一块的土地被混凝土侵蚀,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默克尔说。于是,她联合上百名居民,积极推动相关部门改造、拆除混凝土城建设施,并在公共空间广泛种植树木与鲜花,让上千平方米的土地绿化。平日里,绿色湖城协会的志愿者会骑着自行车,浇灌城中的植物。萨比·里毛诺奇是阿斯珀恩湖城的第一批入住者,他说:“我们刚来的时候,路上都是泥。去趟超市还得坐地铁。虽然我不后悔搬到这里,但湖城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仍有待改进。在这座未来之城,居民理应拥有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与政府对话的渠道。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提出需求时,仿佛在乞求政府的施舍。”
一座未来之城,就算缺少绿化,也不应少了蓝色的太阳能板。而在阿斯珀恩湖城,这种绿色能源尚未被充分利用。在湖城中心转一圈就会发现,民宅阳台上的小型光伏发电装置的数量远不如柏林、慕尼黑等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真的不知道。”奥地利光伏太阳能协会主席薇拉·因米策说。
或许,阿斯珀恩湖城仍不能算作真正的“未来之城”,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规划方面,维也纳一直走在时代前沿。20世纪70年代,维也纳政府对落后的城区实施了改建,是全球首批推进“城市更新”的城市。80年代,为了预防洪灾,当地政府在多瑙河上建造了多瑙岛,后又将其改造为娱乐休闲场所。在黑灰色混凝土建筑大行其道的年代,人称“百水先生”的奥地利建筑设计师佛登斯列·汉德瓦萨以其五彩斑斓、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设计风格,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与那些死气沉沉的混凝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维也纳3区的居民住宅楼“百水屋”以及9区的垃圾焚烧厂都是他的代表作。2012年,维也纳政府推出了公共交通年票,售价低至365欧元(约合人民币2774元),以鼓励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出行。
| 减少能源消耗 |
除了住宅与交通,在未来之城,能源的运用也至关重要。“智慧湖城”研究组的妮科尔·克罗伊策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电力、热能、饮用水及雨水的智能管理,从而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阿斯珀恩湖城宛如一座露天实验室,我们能在这里尽情探索未来城市的模样。”
与欧洲其他城市一样,维也纳近几年的夏天也比以往闷热许多。民众的第一选择自然是开空调降温。“但肯定还有其他办法。”智慧湖城研究组的研究助理安德烈亚斯·波特说,“比如让热泵逆向运行,在炎热的夏天将室内的热量提取出来,然后再将它们重新注入供热网络,用于能源供应。这么做不仅能够降低室内温度,还能减少废热对邻居及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热能,这些能量也能发挥作用。克罗伊策表示,“思考会消耗能量,而这部分能量会转化为热能。我们在汉娜·阿伦特广场附近的一所学校里设立了试点项目。学生们思考时所散发出的热能每年达225兆瓦时,足以满足180户家庭一年的能源需求。”另外,在湖城二号技术中心楼顶,光纤传感器能在阳光充沛的日子里捕捉自然光线,无需电力便能为建筑物照明。部分湖城居民会通过手机软件与智慧湖城研究组共享家中的能源使用情况,以支持调研工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居民使用的并非绿色能源。当地的能源运营商似乎也尚未跟上这座智慧新城的步伐,在湖城郊区建设了石油加油站,忽略了当地居民开的大多是新能源汽车。

在阿斯珀恩湖城这座露天城市实验室中,未来蓝图并非由政府高层主导,而是源于居民与志愿者的不懈努力。这正是维也纳的城市精神所在。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