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加沙发动人工智能战争
作者: 刘小可近年来,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发动了多轮猛烈空袭,规模之大与频率之高令世人震惊。截至2023年12月,加沙地带已有超过1.5万人在空袭中丧生。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让人们不禁开始质疑以军选取攻击目标的方式。以色列空军负责人曾经表示,“我们的袭击只针对军事目标”。但随后他又补充道:“当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精准无误。”以色列国防军向来以科技实力高超著称,并曾放出豪言,会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运用于战场。那么,以色列军方究竟在以何种方式选取攻击目标?人工智能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2021年5月为期11天的巴以军事冲突中,以军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打响了第一场“人工智能战争”。而近期的巴以冲突更是为以军的人工智能工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空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名为“福音”的人工智能攻击目标生成平台。它被以色列军官称作“目标生产工厂”,极大地提升了“目标生产线”的效率。
随着复杂且不透明的自动化系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战争中,平民伤亡风险与日俱增,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一名了解美军自动化系统的前白宫安全官员说:“如果以色列国防军在选取攻击目标时重度依赖人工智能,把关系民众生死的决策重任交由自动化系统承担,那么巴以冲突或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 从每年50个目标到每天100个目标 |
2023年11月初,以色列国防军宣称:“我们的目标管理部已在加沙地带锁定了超过1.2万个攻击目标。”该目标管理部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以色列国防军军事情报局,行动严格保密。该部门的一名军官说:“识别攻击目标时,我们绝不手软。无论哈马斯成员藏在哪里,都会被我们找出来。”
此外,以色列国防军官网上的一则简短声明显示,他们在利用“福音”平台快速锁定攻击目标。以军称:“‘福音’能够高效提取情报信息,为研究人员生成攻击目标建议。”多名熟悉以色列军方目标选取机制的消息人士都确认了“福音”系统的存在。他们透露道:“该平台能自动生成攻击目标,比如哈马斯成员的私人住所。”
近年来,目标管理部为以色列国防军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收录了3万至4万名疑似哈马斯武装分子的人员信息,都被打上了“可以暗杀”的标记。在这个过程中,“福音”平台起到了关键作用。2024年1月卸任的原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阿维夫·科哈维曾在访谈中表示,“目标管理部由上百名军官组成,是一支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团队”。他还说:“‘福音’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将数据转化为攻击目标,速度远超人类。它一天内就能生成100个攻击目标,其中50%会受到攻击。而在过去,我们每年在加沙地带只能锁定50个目标。”

目前,尽管“福音”的数据来源尚未公开,但专家称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常有如下几种数据来源:无人机捕获的影像资料、截获的通信数据以及从监控系统搜集而来的信息动态。
过去,在加沙地带开展军事行动时,以色列空军时常会遇见“没有目标可攻打”的情况。而目标管理部的设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知情人士称:“每次以军刚一发动攻势,哈马斯高级军官便会遁入隧道,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扩大攻击范围,以色列国防军借助‘福音’等人工智能系统,将更多的基层成员锁定为攻击目标。”
一名曾在加沙行动中负责目标锁定的以军军官说:“我们以前不会袭击哈马斯基层成员的住所,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是被怀疑与哈马斯有所牵连的人,无论级别高低,其住所都会遭到袭击。实际上,大部分基层成员并不构成什么威胁。他们的住所遍布加沙,都被以军打上了标记,在空袭中被无情摧毁,无人生还。”
| 为“攻击目标”评分 |
以色列方面多次表态,空袭行动仅针对哈马斯相关人员。一名以色列国防军高级军官说:“我们会针对哈马斯的军事基础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把对平民的伤害降至最低。”以色列媒体也曾数次强调,人工智能平台生成的攻击目标名单十分精准,不会伤及无辜。以色列《新消息报》称:“目标管理部会尽最大努力,确保无辜平民不受牵连。”一名曾在以军担任要职的知情人士透露:“在袭击之前,我们会测算建筑物中滞留的平民数量,数据十分精确。按照撤离率的高低,我们会给出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信号标识。”

然而,人工智能与武装冲突领域的专家却对此持保留意见。虽然人工智能系统生成了更精确的攻击目标,但专家们并不确信无辜平民的伤亡会有所减少。“第36条”是一个致力于减少武器伤害的国际人道法律咨询组织。其负责人理查德·莫伊斯指出,以色列空袭对加沙地带造成的严重损害显而易见。“你们看看加沙的航拍图,繁华的城区被重型爆炸性武器夷为平地,满目疮痍。以色列军方的‘精准打击’‘缩小攻击范围’等说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
以色列国防军在2023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自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35天内对加沙地带的1.5万个目标进行了打击。这一数字显著超过了以往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进行的军事行动。作为对比,在2014年一场持续51天的巴以冲突中,以军攻击的目标数量为5000至6000个。

多名消息人士透露,在以色列军方对“被标记为哈马斯成员住所的建筑物”发动袭击前,目标管理部的研究人员便已对平民死亡人数有所预期。据称,以军会为每个攻击目标建立信息档案,包含一个名为“附带伤害分”的指标,用以预估此次袭击可能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一名曾在2021年前在以色列国防军中负责策划攻击行动的消息人士透露:“决定是否袭击某一目标的权力掌握在当班指挥官手中。某些指挥官尤其倾向于采取激进行动。我认为我们造成的平民伤亡数量已经多到令人难以接受了。”
即便如此,以色列军方发言人依然宣称:“以色列国防军遵循国际法律,实施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性措施来减少平民伤亡,与哈马斯蓄意袭击以色列平民形成鲜明对比。”
| 大型屠杀工厂 |
了解“福音”平台的消息人士透露道:“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以军锁定目标的速度大幅提升。目标是自动生成的。我们有一份检查清单,工作完全依照清单开展,和工厂流水线没什么两样。我们的工作节奏非常快,没有时间去深入探究任何一个目标。生成的攻击目标数量越多,研究人员的业绩就越好。”
另一位知情人士称:“有了‘福音’的以色列国防军仿佛运营着一间‘大型屠杀工厂’。质量不重要,数量才重要。每次袭击前,都有人会核查目标信息,但也只是草草走个过场而已。”
人工智能与国际人道法领域的专家对这种情况表示忧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员玛尔塔·伯说:“如今,自动化系统对人类复杂决策的影响已超出合理范围。尽管人类参与决策过程并最终定夺,但依然会过度依赖系统,产生‘自动化偏见’,盲目相信系统生成的建议。”
莫伊斯指出,“使用‘福音’等人工智能工具时,指挥官只是被动地拿到一份算法生成的攻击目标名单。他们并不知道这份名单是如何生成的,也未必有能力去分析及核查这份名单。这存在一定的风险。当人类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就会变成机械化流水线中的一环,不再有能力去权衡分析平民的伤亡风险。”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