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赏鲸之余,亦可对唱当歌
作者: 潘枫每逢7月,大批游客纷纷涌向哥伦比亚太平洋沿岸地区。他们挤满了布埃纳文图拉港口繁忙的客运码头,迫切地等待着快艇,以便启程前往隐蔽在马拉加湾沿岸的那些小村落。他们此行正是为了一睹座头鲸的风采。
成千上万头鲸肩负着它们自己的宏大使命:从智利附近的觅食地迁徙至哥伦比亚附近的繁殖地,并在那里一直待到10月。
赏鲸季期间,持有执照的船长和导游驾驶着船只,缓缓驶入鲸的领地。他们的船上,满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其中以哥伦比亚人为主,外国游客的身影也日益增多。踏入鲸的领地,一场视觉盛宴悄然上演: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喷出水柱,时而又用巨大的鳍和尾巴拍打着水面。
海岸边,游客们还有机会见证另一鲜为人知的壮观景象。当地人齐聚一堂,共襄一年一度的庆典,以此欢庆鲸的回归,并重新点燃那份濒临遗忘的文化之光。
| 鲸之庆典 |
2024年6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夕阳西下,拉巴拉村海滩的晚风凉爽可人。这座拥有400多名居民的小村庄坐落于马拉加湾的边缘地带。
这场专为当地民众打造的庆典拉开序幕。一位位长者缓缓移步至麦克风前,将心中关于鲸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阿马布·里瓦斯是一名渔夫兼自然向导,他回忆起在汽船尚未普及的年代,座头鲸会与搭载乘客往返布埃纳文图拉的帆船一同嬉戏。人们根据鲸的到来与离去来标记季节更迭,并用冲刷到海滩上的巨大鲸脊椎骨制成椅子。

阿马布说,上世纪90年代,渔民们开始注意到,不少游客乘游船从远方而来,只为一睹座头鲸的风采。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鲸的所在地竟能成为景点。他说:“我过去很害怕它们。”这种恐惧源于他听闻的一则故事,说是一头鲸“吞下了圣经故事中的先知约拿”。但现在,他视鲸为“礼物”。每逢出海,他不时会听到鲸的歌声,并与之对唱。

长者发言过后,一群年轻女子轮流朗诵诗歌,其中包括一首关于“肥肥胖胖的大鱼”的民谣。随后,木琴乐队登场,孩子们大胆而熟练地跳起了以鲸为灵感而创作的民间舞蹈。盛满维切(一种自制甘蔗酒)的酒杯开始在人群中传递。
“世界鲸与合唱团节”是由当地政府支持的活动,如今已举办至第七届。活动分为两部分:6月下旬的这场活动是为了迎接鲸,另一场则在9月中下旬举行,旨在为鲸送行。
一般来说,9月份活动参与的人群规模会更为庞大。内陆巫纳安原住民社区的成员以及居于海滩村落的非裔哥伦比亚人会齐聚一堂,该地区的音乐表演者们也会倾情献艺。这一切都会在拉巴拉居民们精心搭建的舞台上呈现。
庆典活动已经开了个好头。随着夜色渐深,木琴和鼓声愈发响亮,人们开始畅饮起维切酒来。拉巴拉的居民们不仅是在为鲸庆祝,更是为自己庆祝。
| 庆典起源 |
马拉加湾周边这块区域,隶属于国家海洋公园,面积约为469平方千米,是座头鲸重要的繁殖圣地。雌鲸与幼鲸在这片温暖的海湾水域中寻求庇护,避开渔船、航道及攻击性强的雄鲸。
数年前,活动组织者法比安·布埃诺开始探寻座头鲸对于海湾周边文化群体的意义。他问当地人:“你们听过鲸之歌吗?祖父母给你们讲过鲸的故事吗?”


起初,布埃诺并未发现这些人与鲸有什么关联,甚至人们均表示对鲸心存畏惧,但当调查逐渐深入时,他发现情况完全相反。
一位守护口头传统的女士向布埃诺传授了非裔哥伦比亚文化中关于“肥肥胖胖的大鱼”的诗。而鲸在巫纳安人那里则被视为“大海豚”。这两种文化都不主张猎鲸,因为鲸的到来象征着鱼类与主要粮食作物的丰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布埃诺萌生了举办赏鲸节的念头。他说:“我们希望为当地人提供一个展示传统与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认同与归属。”
| 自然与文化之旅 |
马拉加湾地处哥伦比亚太平洋海岸线中段,不仅以鲸闻名遐迩,更是皮划艇、冲浪及探索红树林运河网的热门之地。从布埃纳文图拉乘渡轮登陆胡安查科镇,然后徒步或搭乘便捷的摩的,仅需一小时左右即可抵达风景如画的拉德里莱罗斯村与拉巴拉村。
拉德里莱罗斯的住宿选择多种多样,从质朴的竹制小屋到配备泳池的精致度假村,应有尽有。而2024年的赏鲸节举办地拉巴拉,则以家庭餐馆、冲浪板租赁站及木屋旅馆为特色,提供每晚仅需10美元(约合人民币72元)的温馨住宿体验。
沿着宽阔的灰色沙滩向北行进至圣胡安河口,可见交错的支流将海滩诸村与内陆紧密地连在一起。不远处,一块写有“你好,海浪”的招牌映入眼帘。到传说中拉巴拉村的美食圣地了。
餐馆主厨兼店主奥拉·里瓦斯已忙碌开来。她表示,赏鲸季正是海鲜丰盈之时,其中就包括她店里的招牌菜——椰香蓝蟹。奥拉以椰奶、葱头、西红柿及药草嫩煎蓝蟹,再以香蕉叶包裹,上桌时配以石锤,以便食客敲碎蟹壳享用。此外,她还以红树林特产的皮安瓜黑贝烹制佳肴,这是一种通体黑色的软体动物,其肉质鲜美,口感独特。
每日退潮时分,包括奥拉之女萨里·伦特里亚在内的众多当地女性,便会踏入红树林,寻找皮安瓜黑贝。工作时,伦特里亚的前臂沾满了泥水。她说:“在此,我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
为了丰富游客体验,伦特里亚正着手设计一项新活动,让游客在赏鲸、冲浪或海滩休憩之余,亦能亲身体验从泥中挖出皮安瓜黑贝的乐趣,并亲手烹饪。与此同时,她的叔叔阿马布还推出乘船游览服务,带领游客探寻隐匿于世的瀑布与天然池塘。
与布埃诺一样,拉巴拉的官员圣地亚哥·奥蒂斯亦对口头传统充满敬意。他认为,正是诸如女性收集皮安瓜黑贝这样的日常活动,让这些传统得以世代传承。他解释道:“这可不是你爷爷一本正经地坐下来给你讲故事。在捕鱼劳作之时,各种故事会自然流露出来。”
奥蒂斯对推广当地自然与文化结合的旅游业充满热情。赏鲸节的成功举办为此提供了契机。他满怀信心地说:“这正是我们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最佳时机。”
| 鲸之灵 |
布埃诺对于赏鲸节的愿景之一,是为非裔哥伦比亚人和巫纳安人创造一个共享的文化空间,以往的他们主要通过贸易往来联系在一起。当问及巫纳安人最常吃的美食时,主厨奥拉一无所知。她解释道:“我们的生活鲜有交集。”所以,9月份活动的目的是以歌曲、手工艺品和故事的形式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
清晨,在绵绵细雨中,受邀的布埃诺团队乘坐由巫纳安船长驾驶的小船,穿过一片茂密而古老的红树林,前往位于圣胡安河一条支流边上的村庄。两小时后,茂密的红树林逐渐消失,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带着花边的阿萨伊棕榈树。一只犀鸟低飞过河。船在河边陡峭处靠岸,那里有泥梯帮助上岸。
村里的130多名居民都说巫纳安语,同时也说西班牙语。许多巫纳安妇女都是编织高手,用精细的棕榈纤维和天然染料制作出雅观、有光泽且结构坚固的篮子。恰逢村庄的一个重要节日——丰收节,许多在外务工或学习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从小孩到老人,每个人都把从哈瓜果中提取的蓝黑色颜料涂抹在皮肤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39岁的奥托尼埃尔·查马拉的上半身画着双之字形图案,四条线在心脏处交汇。据他所说,这个图案代表道路,因为他正在思考自己的学业和人生之路。
查马拉在卡利市攻读商业管理学位,同时还担任村庄文化科的主任。据他所说,巫纳安人祖上大多是水手,居住在像拉巴拉那样的海滩上。尽管近几个世纪他们生活在更内陆的地方,但河与海都是他们的归属。查马拉说:“鲸保护着迷途暗海的旅人,还传输着与我们丰收息息相关的能量。”
查马拉指出,正是在6月,也就是在座头鲸前往马拉加湾的路上,巫纳安人会为这场盛宴作准备,召集所有家庭,祈求来年丰收。他说:“鲸的灵气正是我们丰收的作物中所蕴含的灵魂。”
在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清蒸河鱼和新鲜的阿萨伊果汁)后,布埃诺团队向这座巫纳安村庄道别。在穿越森林和红树林的途中,小船周围飞舞着亮闪闪的蓝蝴蝶。当船靠近大海时,这条河突然变得宽阔了起来。那一刻,就像许多人一样,船上无人不想向鲸而行。
编辑: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