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普:大力弘扬中医文化

作者: 何娟

宋兆普:大力弘扬中医文化0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宋兆普。本刊记者  何娟摄

“天天肩扛相机、手举话筒,腰疼胳膊酸。”“夜夜加班赶稿子,随地就坐写稿子,颈椎的老毛病又犯了。”“整晚睡不好,您看看我这脸色,看看我的眼神、发质发量……”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宋兆普仍在履职的路上继续“接诊”,2025全国两会期间,他已经用掉800多根银针。

3月12日一早,就有北京本地的患者慕名来到河南大厦,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也不时借机问诊。“父亲那一辈教给我的规矩,病没看完,不能吃饭。我父亲以前经常忙得没空吃饭,母亲做好的饭,就经常送给病人吃。”访客不断,宋兆普不得不推迟离开驻地的时间,一直到上午10点左右还没吃早餐。“你们年轻人,一定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他补充道。

随手扎针、随时看诊,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宋兆普“见缝插针”频频破层出圈。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受到众多青年朋友的关注和喜爱。“这不是我个人的新闻出圈,是中医文化的出圈。用青年网友的话说,是他们看到中医就血脉觉醒了。正骨推拿针灸拔火罐,中医美容养生法,年轻人现在可都很喜欢。”

基层医疗、中医文化,是宋兆普长期关注关心的话题。他出身中医世家,自称赤脚大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氏中医外科”第六代传承人,更有“全国助残先进个人”“中华慈善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加身。

个人的光环持续加码,宋兆普更希望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借助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通过建言献策,让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关注民间中医的境况,让人民群众得到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中医药服务。自古以来,中医就有扶贫济弱、济世救人的精神传承。行医多年,他从未收过挂号费、诊疗费,并对孤寡残疾人、贫困患者始终减免医药费。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是每年两会的热点议题,宋兆普建议,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丸、散、膏、丹的保护与推广,这些中药物美价廉,在民间有广泛的认知度。

除了在基层传播中医文化、上电视录制节目科普养生良方、拍短视频宣传医养健康知识,宋兆普还多次出国交流,用医术讲述中国故事。在“走出去”的路上,他还收了十几个外国徒弟。“中医在有些国家,是很受欢迎的。那些相信中医的外国人,通常也都热爱我们的中国文化。”针对中医人才培养,宋兆普建议,学西医的学生,也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中医院校的学生,既要增加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系统学习先贤中医思想和行医理念,临床实践课时也必须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以上。

3月11日,宋兆普刚过完61岁生日,历经忙碌的各种大小会议、采访活动,依旧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被问到会后有什么计划,他只说了句“家里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就抓紧背起双肩包,一手拎着手提袋,一手提着超大行李箱,健步如飞,离开酒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