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西伯圣者”
作者: 王艺希罗多德的《历史》第一卷讲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兴起和称霸过程,其中插叙了王朝建立者居鲁士大帝的传奇人生。
米底国王听信释梦者的预言,欲杀死自己的外孙(未来的居鲁士),侍从长下不去手,把任务转手交给一个牧人, 牧人用死婴调包交差,把这个婴儿抚养长大。这里仿佛看到了俄狄浦斯王和赵氏孤儿的出身故事。小居鲁士长到十岁的时候,米底国王知道了真相,他放过了这个孩子, 把他送回亲生父母身边,却没有放过侍从长。国王把侍从长十三岁的儿子召进王宫,杀死并烹制成菜肴,在宴会上骗侍从长吃下。当侍从长询问自己的儿子何在时,国王回答说, 就在你面前的锅里。侍从长不动声色地接受了这个残忍的惩罚,并在隐忍多年后,联合已经长大成人的居鲁士灭了米底国,杀了米底王。这不能不让中国读者想到魏晋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纣既囚文王,文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以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后来发展成为小说《封神演义》中“文王吐子”的情节。
正当我们今天的读者对这些在中西古代文明中交互闪现的故事原型感到目眩神摇之时,希罗多德又讲述了一个神话的创造过程。少年居鲁士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后,他的父母为了使波斯人相信居鲁士的得救来自特别的神意,便把一个说法传播开去,硬说他在被抛弃之后,曾受到母狼的抚养。一下子,就把特洛伊王子、底比斯王子、罗马建城者,还有中国商周的两位始祖后契和后稷等人幼时遭遗弃后得到野兽养育的故事给解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