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玫瑰”丁文红: 33年匠心锻造强国制造梦

作者: 吉意

2025年1月6日下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这是大会第六年铺设“星光大道”,迎接10位院士专家走上红毯。其中,穿着一身浅色套装、叠搭红围巾的丁文红,作为本次走上红毯的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显得格外抢眼。

结束技术进口的历史,

成为业内的“拼命三娘”

“上中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学物理,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我就选了机械专业。”1992年,25岁的丁文红从武汉科技大学冶金机械专业毕业后,进入了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正式开始了她的“钢铁生涯”。她三天两头去工厂,和生产一线的工人交流。丁文红说:“我喜欢跟工人打交道,只有到一线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所在,才能让科研成果更快地得到应用。”

“钢铁玫瑰”丁文红: 33年匠心锻造强国制造梦0
本文主人公丁文红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大型冷连轧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冷连轧系统庞大而复杂,涉及的跨专业难题太多,难以实现自主技术集成。早在1983年,冷连轧机就出现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文件里,可是十多年过去了,无一人研制出来。冷连轧机是钢铁行业中技术难度极高,对产品质量影响重大的关键机组。怀揣着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的激情,丁文红主动与鞍钢、中国一重的技术人员展开联合攻关。

“钢铁玫瑰”丁文红: 33年匠心锻造强国制造梦1
丁文红和同事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
“钢铁玫瑰”丁文红: 33年匠心锻造强国制造梦2
丁文红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彼时,钢铁生产供不应求,面对鞍钢数十亿的投资和千万职工的生产生活,这位秀气的南方姑娘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年 200多天待在东北。白天,丁文红在生产线上研究设备的功能,在制造厂与团队成员讨论设计方案;晚上,她挑灯夜战,梳理工艺流程,确定设备连锁条件,学习液压、电气、检测仪表等专业知识,编制机械电器功能说明书。

经过丁文红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4年后,国内首条依靠自主技术力量集成的大型冷轧宽带钢生产线终于建成。机组投产后,生产出的钢材板型、厚度、成材率、能耗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钢材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结束了我国大型冷轧机组依赖进口的历史。该项目荣获2005年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丁文红获得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金奖。这次成功让她体验到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高度统一所带来的成就感。39岁那年,她担任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分公司总经理,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出差,忙得连轴转。之后,丁文红又选择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她说:“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才能做好项目。”

尽管丁文红团队实现了关键突破,但在冷轧技术的电气控制系统关键领域,中国仍然依赖国外技术。“这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真切感受到要完全实现自主开发核心轧制技术,单有设备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已经41岁的丁文红勇敢地报考了材料加工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北京学习的日子里,她经常到多家钢厂调研,周末再赶回武汉处理工作,成了业内出名的“拼命三娘”。

攻克世界难题,实现钢铁出口

那时,高强钢在加工过程中,钢板经过前期的冶炼和加工会产生“残余应力”,使钢板在后期的切割、焊接、冲压等过程中容易出现畸变,影响生产和销售。因此,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所需的高强钢产品仍依赖进口。外商以每吨2.5万元至3.5万元的高价向我国出口,严重削弱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2006年开始,不服输的丁文红就深入研究高强钢产品中“残余应力”问题。她多次深入钢厂及下游用户,测试、分析、计算加工过程“残余应力”的演变规律。由于国内外没有相关成功案例可借鉴,丁文红像个“拓荒者”,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最终研制出全球首个矫直平整系列成套技术及装备。2008年至今,矫直平整技术已成为多家大型钢企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

“钢铁玫瑰”丁文红: 33年匠心锻造强国制造梦3
丁文红在主持活动
“钢铁玫瑰”丁文红: 33年匠心锻造强国制造梦4
丁文红参加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

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后,丁文红意识到要想从源头上控制材料的“残余应力”,就需要从理论上揭示“残余应力”的机理机制。然而,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尽管有同行建议她放弃这个研究方向,她却依然执着坚定。

“残余应力”是金属板材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残留在材料内部的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对结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飞机、轮船、压力容器开裂所造成的恶性事故,精密零件的精度不足、螺旋桨等关键部件的疲劳损伤,都是材料内的“残余应力”在作怪。

为了全力以赴攻克这个世界难题,2016年,经过慎重思考后,丁文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分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和高薪,调入武汉科技大学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走上高校讲台和研究岗位,挑战“残余应力”世界难题。不少好心人劝她:“‘残余应力’研究了数十年,应力的测试和表征问题都还没有真正解决,而且它属于隐形技术,很难出成果。你有企业背景,做新材料开发更容易出成果。”丁文红目光坚毅地说:“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有人探索、铺路。我们或许做不出成果,但是可以让后人少走弯路。”

起初,研究工作并没有丁文红想象的那么顺利。刚到学校的时候,她没有钱去买设备,就从实验室“捡”别人不要的设备。除了应力的检测,研究想要取得突破还需要进行理论计算。经过9个月的不懈努力,她从不会编程到掌握了软件和开发技术,在无数次失败中把程序研发了出来。

应力“无影无踪”,如何准确测量呢?材料表面的应力还好测量,但是要测量出材料内部的三维应力,才能获取应力分析的基础数据。丁文红带领团队搭建应变测量装置,开发应力反演计算程序。“最难的时候,合作开发应力算法程序的研究人员放弃了,我不得不自学软件,反复调试程序,终于打通了三维应力表征的关键环节。”

应力表征只是应力研究的基础和手段,找到“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才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参考文献,同行善意地劝告她换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丁文红带领一群学生选择了坚持。没有数据,他们就通过反复的试验,在杂乱无章的数据堆里找寻规律。他们不断提出假设,每个假设被证实,都会给团队带来鼓舞。

历经6年多艰苦不懈的努力,丁文红的研究成果终于助力中国钢铁企业“脱胎换骨”,制备出两大系列二十余个品种的低应力超高强钢产品,突破了4个世界之最:规格最薄、级别最高、强韧性最好、成型性最高。研究成果在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得到应用,近3年新增利润近30亿元,并实现了向欧美等钢铁强国的反向出口。

播种创新思维,

厚植家国情怀

业内专家说,丁文红不仅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钢铁女侠”,在人才培养上也很有一套。

“我不太赞同老师的主要任务只是去传授知识,因为环境在变,现有知识很可能是过时的。我希望我的学生掌握的不是某个知识点,而是养成思考的习惯,掌握学习知识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丁文红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与一线技术人员交流,利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点燃学生的好奇心。

论文开题的时候,丁文红要求学生找到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到创新的方法。一开始,很多学生不敢质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丁文红总是耐心引导他们去质疑、去创新。

尽管丁文红工作繁忙,科研任务重,但是在学生遇到科研瓶颈时,她会带着学生一起研读文献,交流研究思路,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丁文红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课程设计,也会与其他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近些年,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钢铁行业的“精英”。

丁文红还十分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科学地处理问题的方式,并培养他们的报国情怀。

至今,丁文红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项,“国家优秀专利奖” 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 16项。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团队的老师佩服她,“越难的事,她越有干劲。”丈夫理解她,“她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女儿崇拜她,“妈妈从不服输,厉害!”企业的老总赞赏她,“丁教授研制出来的钢铁,总是比合同要求得更好。”听到无数的赞扬声,丁文红谦逊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国家需要我,我定当鞠躬尽瘁,在钢铁行业发出更多的光与热!”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