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上栽树人
作者: 李若涛从南京灵谷寺景区南门左侧的月亮门进去,一路向北经青年路出景区,通过登山道一路向上就可以经万福寺、名僧塔林、永慕庐到达紫金山的头陀岭了。这一路,有南京最美的松林、橡树、枫香、乌桕、黄连木和银杏,晚秋时节,银杏、乌桕叶落,橡树之美赫然显现。这种美遍及整个紫金山麓,它和赤铜色的水杉、池杉、落羽杉,色彩斑驳的法国梧桐和绿色的松林成为南京东郊最美的秋色,称“金陵”最为恰当。
出灵谷寺景区北门前行不足百米,路边有一“傅焕光墓”指示牌,沿狭窄的石阶前行几十米就到了目的地。墓园是林中辟出的一小块方形石铺平地,南北两侧有方形石柱的低矮护栏,中间是墓碑,“傅焕光之墓”是书法家萧娴所书,背面是傅焕光先生的生平简介。西侧还有一石碑,说明这里是傅焕光和夫人包菊仙合葬的墓地。
秋日的墓地堆叠着枫香和橡树的落叶,落叶款款,空山寂静。抬眼向上,马尾松的树梢轻扫着碧蓝的天空。南京人引以为傲的紫金山风景区的森林气象,中山陵、梧桐大道、植物园、美龄宫、梅花山、遗族学校的绿化等都与傅焕光先生息息相关。南京人把傅先生称为“绿化之父”恰如其分。
先说紫金山的植树和梧桐大道。南朝萧梁时,进入紫金山犹如“行万松中”,是名士隐居的清修之地,还是很多帝王名士名僧安寝的墓地。明朝时,钟山香楠木曾赫赫有名,“干霄蔽日,大可数围”是构建房屋的栋梁之材。紫金山是明太祖的陵墓所在,也曾“林木蔚茂”,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紫金山连年战火,林木几乎焚毁殆尽,各处军队扎营,流民棚屋七零八落。
到了民国初年,紫金山已是“濯濯童山”。傅焕光先生曾组织人员清点紫金山所遗林木,除了灵谷寺等寺院周围数株古树外,其他残林树龄均不超过50年,傅先生感叹实难恢复古时森森气象也。
最早开始在紫金山一带植树是民国初年。实业家张謇和在南京金陵女大任教的加拿大人裴义理,为安置受长江水患流落在南京的灾民,组织了“义农会”在紫金山垦荒造林。这一行动得到孙中山先生的支持,政府还拨给紫金山“官荒地”4000亩。在紫金山西北部及茅山坡植树。造林成果蔚为可观,可惜1927年,北伐时期,南京的失地贫民成群结伙偷砍山上林木,“紫金山北百万株林木砍伐殆尽”。为了加强管理,义农会的林地和整个紫金山归江苏省第一造林场管理。
傅焕光先生是江苏太仓人,公派留学菲律宾大学森林技术管理科兼修农科,学成归来后曾在江苏第一林场工作,后来做了场长。在傅焕光和林森的建议下,中山陵的建设把整个紫金山作为陵园地域,这样就可以进行统一规划。傅焕光任主任技师,负责陵园布景和园林建设。
在研究了南京地区的气候、紫金山的地质土壤状况后,傅焕光认为:“钟山地势峻削,森林残毁已久,故山之上部多为石砾,中部山洼土层较厚,山麓土质较黏性,且少腐殖质,非经过长期种植不能改良。”由此,傅焕光确定造林树种:高山以松类等常绿针叶林为主,植马尾松、赤松、黑松等;山坡以麻栎、枫香等阔叶林为主,以增加植物多样性,防止病虫害。
从1928年到1937年,经过十年植树,紫金山终于有了森林气象。到抗战前的1936年,中山陵园造林840万余株,加上野生林及义农会造林39万余株,紫金山共计林木超过1000万株,此外还有茶园、竹林、蔬圃和果木园。
谁能想到这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每天骑着小毛驴上下班,足迹遍及紫金山的沟沟坎坎。闲时,傅焕光善书法,爱写诗,常常到于右任先生家写字、探讨书法,于右任也常常来陵园看树观花。灵谷塔上留下了傅焕光“有志竟成”的题字。
如今让南京人引以为荣的梧桐大道,是中国第一条城市林荫大道。这条从下关中山码头到中山陵的梧桐大道,是为孙中山灵柩奉安中山陵而建的,全长12公里。当时种在陵园大道上的梧桐就有1007株,每株高3.4米、株距6.6米,是从上海法租界购得的树苗。余下的树木种植在江苏路和长江路等处。大家习惯叫它“法桐”,学名为二球悬铃木。
傅焕光对这条道路是颇为自豪的,他写道:“梧桐十里我规栽,如盖亭亭左右开。隔尽俗尘飞不到,游人清步好徘徊。”最早引入的梧桐树成为后来培育梧桐的种质资源。要说明的是,现今南京各处的梧桐大道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期曾大面积植树造林,给人南京处处是梧桐的印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又形成了新的梧桐林荫道。
按当时的规划,紫金山的主体景观是明孝陵、中山陵、阵亡烈士公墓(灵谷寺景区),此外还有纪念性建筑如植物园、光化亭、仰止亭、流微榭、音乐台、永慕庐,以及天文台、遗族学校、中央体育场、美龄宫、航空烈士公墓等。傅焕光是这些园林景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
值得一提的是,傅焕光除了担任陵园设计委员会委员,还是农村与乡村教育组召集人。当年在紫金山居住的贫民,大多为徐淮灾民,400余户、2000余人,出于为他们的生计考虑,开辟了菜园、果园、茶园、竹园和鱼塘——月牙湖和前湖。傅焕光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俞庆棠等人在农户聚集区建立中心小学,致力于改善民生和贫民教育。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又一次来到傅焕光和夫人朴素至极的墓地,小小的墓园被清扫得很干净。空气清冽,有淡淡的木叶香味。背靠着一棵高耸的马尾松站立一小会儿,闭上眼睛,就会感到阳光的融融暖意,从头顶直达脚底。
常常有人来到这里,有人奉上鲜花,有人擦拭墓碑,更多的人则默默伫立,献上敬意。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