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的遗憾

作者: 瀛洲海客

2024年11月,学者披露了张昭家族墓的最新考古发现。据悉,南京市秦淮区南部新城油库公园地块内,发现了一组墓葬群,其中,编号为M170的一处墓葬中,虽早年遭遇盗扰,仍出土瓷器、铜器、陶器、金器等文物三百余件。而最具价值的两枚金印,分别刻有“辅吴将军章”与“娄侯之印”字样。

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辅吴将军一职类似于蜀汉名臣糜竺的“安汉将军”,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象征,纵观三国,只此一例。张昭封地娄县,属吴郡,治所在苏州昆山东,县内万户产生的经济效益,皆归张昭所有。由此,就能确定M170墓主人的身份正是东吴名臣张昭。另值得一提的是,张昭墓所在地旧称“娄湖”。《寰宇纪》卷90称其“在昇州江宁县东南十里,灌田二十余顷,水入舰澳通秦淮”,可见“娄湖”之名当源自娄侯张昭。尽管张昭获得的荣耀和财富在东吴群臣中算得上首屈一指,但他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东吴的丞相之位。

江东首望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徐州)人。史载,张昭少好学,20岁举孝廉,后因得罪徐州牧陶谦,不得不前往扬州避难。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孙策。孙策早就听说过张昭的名气。为得到他的帮助,孙策数次登门拜访,终于打动了张昭。

孙策十分重视这位大儒,他曾公开说道:“吾方有事四方,以士人贤者上,吾于子不得轻矣。”他任命张昭担任自己的长史,将大小事务一应托付给他,并带他拜见了母亲吴夫人,使彼此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孙策也是年轻人,但却甘心让张昭的风头盖过自己,并将他俩比作齐桓公与管仲,以此表达对张昭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令张昭永记于心,甘愿为江东基业肝脑涂地。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前,他将二弟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当时,孙权仓促登位,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与威望,而且他与周瑜、张昭、张纮、朱治这些老臣也没有多少往来。因此,很多人心里不服孙权。所幸,孙策给他留下的,不只是偌大的江东,还有一批能贯彻其意志的忠笃之士。孙权统事后,仍以张昭为长史,拜他为师,对他给予了充分信任。张昭也牢记孙策的托付,对孙权忠心耿耿。

孙权没有名望,张昭就放下身段,亲自给他“抬轿”,“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接着,张昭居中调和,斡旋内外,一边“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令“中外将校,各令奉职”,在确认孙权名分的同时,保证了江东内部的稳定。此外,张昭又“绥抚百姓”,举荐人才,使“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安抚了惶惶不安的人心。可以说,孙权能顺利即位,张昭当居首功。大多数士人也都是看在这位“江东首望”的面子上,才决定效忠孙权。

君臣失和

以威望、功绩和地位而言,张昭都是担任丞相的第一人选。然而,孙权称吴王后,并没有选择张昭,而是拜青州人孙邵为丞相。黄武四年(225年),孙邵去世,百官纷纷推荐张昭接任丞相一职,但孙权置若罔闻,选择以吴郡名士顾雍为相。

孙权不仅不以张昭为相,还当众给他难堪。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遂设盛宴,大飨群臣。已经老迈但仍有威望的张昭举起酒杯,打算向这位他一手带大的年轻帝王道贺。谁料孙权转过身来,对张昭淡淡地说了句:“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这句带着敬称的话,讽刺意味十足,把张昭吓得冷汗直流跪伏在地。

不久后,张昭就“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孙权顺水推舟,改拜张昭辅吴将军,给他位次三公的荣休待遇;又封娄侯,赐食邑万户,在经济方面亦做足了补偿。同时,这还意味着,素来被视为文臣之首的张昭,已失去当丞相的资格。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对君臣的关系走到如此境地呢?

时间回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年末,南下轻取荆州的曹操与孙刘联军展开了对抗。在此之前,曹操曾写信给孙权,暗示他早日投降。彼时,曹操已统一了北方,又取得了荆州,威势正盛。对于他的威胁,不少江东士人都感到担惊受怕,开始劝说孙权求和:“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这段记载,其实是史学家陈寿对主和派诸人发言的综述,并未直接言明张昭就是发言人。到了《资治通鉴》中,发言的“议者”被改为“长史张昭等”,令张昭从此有了“带投大哥”的身份。

事实上,前面所见孙权对张昭的态度,的确能表明后者在“战和争议”中的态度。主战的周瑜受到群臣的一致夸赞,而孙权对张昭的讽刺已经说明,张昭确实是主和的一方。张昭当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感念孙策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不希望孙策一手创下的江东基业有倾覆之危,因此在面对重大战略时,他表现得十分保守。比如大将甘宁想西进益州时,张昭以“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为由表示反对。这次,他又劝说孙权求和,不愿冒险去和实力正处巅峰的曹操对抗。其实,张昭不太可能劝说孙权投降,但考虑到江东基业,他很可能不赞同周瑜出兵与曹操作战。不过,张昭毕竟是江东文人的“意见领袖”,他的反对,势必会给孙权带来很大压力。此后,张昭与孙权渐行渐远。

针锋相对

张昭未能拜相,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战略方向,抑或立场、性格,张昭与孙权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孙权锐意进取,有北上之志,张昭经常反对,给他泼冷水;孙权爱打猎,喜欢坐在车里射击老虎,张昭劝说他身为人君,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孙权在武昌设宴款待群臣,喝得酩酊大醉,张昭面露不悦,用纣王酒池肉林的例子告诫他……以致孙权每每想到张昭,都会不由地感慨:“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陈寿总结张昭的性格说:“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张昭受孙策、吴夫人之托,自受命以来,兢兢业业,对孙权的忠诚毋庸置疑;他对孙权的劝谏,出发点也是好的,只是,他的劝谏方式并不讨喜。因此,孙权称帝后,宁愿给予张昭十分优厚的待遇,特赐“辅吴将军”之名,也不再需要一个旧时代的老臣以丞相之名站在他身前,对他横加阻拦。

编辑 许宵雪 1850735471@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