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将妈妈留下

作者: 夏丽柠

当女儿意识到永远地失去了妈妈的那一刻,她首先思考的不是死亡对个人情感的打击,而是如何才能将妈妈留下来。美国姑娘米歇尔·佐纳25岁时,妈妈因癌症去世了。七年后,她将对妈妈的思念,与自己的和解,以及对韩裔的身份认同都写在了回忆录《妈妈走后》里。

在书中,佐纳找到了与妈妈联系的永恒纽带:韩国的传统食物。本书的副标题写着:在韩亚龙超市落泪。为什么是家超市,而不是妈妈的旧居或是妈妈喜欢的其他地方?

韩亚龙超市主要售卖亚洲食品与食材,看到那些食物,佐纳就会想妈妈。食物与妈妈,具有天然的联系,好像为孩子提供食物,是妈妈的天职。

佐纳的父亲是美国高加索白人,妈妈是韩国人。在佐纳1岁时,他们一家搬到美国生活。我虽然不认识佐纳,与她远隔万里,看她写亚洲妈妈的教养方式,我感觉好像与她认识了几辈子。

提起亚洲妈妈,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一张日常肖像:勤劳、善良,厨艺精湛,待人热情,擅长处理邻里关系。但只要是教育孩子,她们就会做出凶恶的表情,甚至伴有辱骂,但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惜拼掉性命的也是她们。亚洲孩子为了躲避母亲的严苛管教,从小就想从家里逃出去;而欧美孩子则是在成年以后,被父母赶出家门练习独立。佐纳的妈妈崇美是典型的亚洲妈妈,用尽全力想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崇美生长于韩国的普通家庭,她的妈妈在露天市场卖一些自制饰品,爸爸是著名的配音演员,但后来离家出走,与家里断绝了关系。崇美没读过多少书,因为还有两个妹妹。最小的妹妹读了大学,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

崇美的优点很多,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居住环境向来干干净净。但这些优点,在崇美活着时,都被淹没在对佐纳“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里。佐纳特别羡慕她的美国同学,别人的妈妈遇事都会征求小孩的意见。但崇美不会,崇美甚至对女儿进行“道德绑架”,她抱怨自己打掉一个小孩,就是因为“你是这么个糟透了的小孩”!听到这话时,佐纳有多恨妈妈,在失去妈妈后,她就有多想弥补妈妈。

崇美生病后,佐纳在其他人眼中发现了不一样的妈妈。崇美学习美术的工作室老师写来了慰问信,称她是“一位美丽、善良、可爱的女士”。崇美的朋友桂女士从外地赶来贴身照顾她。令佐纳惊讶的是,桂女士的照看,让妈妈在最后的日子里,有了浸淫在韩国文化环境里的舒坦。佐纳终于领悟,许多年来,自己在美国为何总是因缺乏身份认同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唯有韩国传统美食能治愈。

佐纳在崇美去世之前,与爸爸一起护送崇美回首尔,重温韩国美食。虽然那时崇美已经吃不下多少东西,却仍旧不厌其烦地带女儿到处去品尝。

佐纳想起,在崇美生前,无论家里的生活状况如何,食物永远是丰盈的。豆腐汤、泡菜、泡饭,还有生日时必吃的海带汤,闭上眼睛,佐纳能够体会到的永远是活跃的味蕾。然而,味蕾里包藏的是妈妈永不离开的爱。

如今,佐纳不仅是乐队主唱,还是写小说的人。但她仍然坚持跟一位韩国美食博主学做韩国菜,每做一道,便唤起一次关于妈妈的记忆。她说,失去母亲,最好的疗愈方法是每月做一次泡菜。

妈妈从未离开,佐纳用食物让她留了下来。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