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非效率生存

作者: 夏学军

《格外的活法》最初吸引我的是书名,格外,意味着不同寻常的生活,而书中的十二位主人公,的确是不走“寻常路”。但是书里没有所谓的成功学鸡汤,也没有人生金句,只有十二个普通人用二十年光阴写就的生存哲学。

他们有的凌晨四点回收垃圾,晚上在剧场讲段子;有的离开东京最大的书店,在南方小岛开起日本最小的旧书店;还有人耗时十九年,亲手浇筑混凝土盖起一栋楼……这些故事让我想起罗曼·罗兰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书中主人公的活法,或许颠覆了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比如建筑师福岛淳史,他拒绝流水线式盖房,坚持用传统工艺建造一栋三层小楼。有人质疑:“现在谁还等得起十九年?”他反问:“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件对的事,是不是更划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堪称异类。但福岛说:“建造时的乐趣,就是最好的回报。”就像他工作室里那台老式座钟,滴答声里藏着对时间的敬畏。

东京的垃圾回收员铃木先生则用另一种方式对抗异化。每天凌晨四点,他穿梭在公寓楼间分类垃圾,坚信“垃圾扔掉就变成垃圾”。他会在回收站给废品拍照,记录下塑料瓶上的樱花图案、易拉罐上的童年涂鸦。他说:“这些物品曾是某个人的日常,不该被轻易抹去。”这是一种对无用之物的珍视之情,他将这些感悟写下来,以每年一本或以上的节奏出版书籍。同时,他没有放弃艺人的工作,同搭档一起夺得漫才比赛第二名。

书中还有一位“反卷艺术家”宇田智子。当同事都在为升职加班时,她选择每周花三天时间去咖啡馆写诗,周末在社区教老人用手机。有人笑她不思进取,她却回应:“人生不是赛跑,是散步。我走得慢,但每一步都算数。”

《格外的活法》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两个关键词:“尊严”和“连接”。开旧书店的山本先生,每月亏损却坚持不卖畅销书,只卖那些能让人静下心翻页的书。他说:“书店不是超市,不能只看利润。”而那位监狱里的“意义治疗师”更是直言:“犯罪者最缺的不是说教,而是被当人看的尊重。”这些普通人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活法,不是和别人比快慢,而是守住内心的底线,与他人、与世界建立真实的联系。

作者写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也暂时不那么急着寻找答案。”而我也始终相信,不管生活多么逼仄,人总是可以做点什么,由此感受乐趣和爱。

读吉井忍的文字,令人心中燃烧着想要认真生活的决心。在“卷”的当下,焦虑蔓延的时代,《格外的活法》有了更多与世界对话的含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十组对抗和突破恐惧的参照:如果有朝一日我被抛出了“格子”,是否人生就不值一过?其实再差的人生也从没有真正无路可走的,那句写在书封上的“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我甚是喜欢。

它像一盏微光,提醒我们: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心安的节奏。就像书中所说:“你跟别人不一样,不符合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都没关系,你本身就有同等价值的风格。”

很幸运遇到这本书,阅读的过程,是在追寻另一种人生、另一种活法,我们都应该静下心细细思考:哪一把椅子,才是属于自己的。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