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AI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培养体系
作者: 牛凯文
摘要: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之不断变化,就目前来说“重技能、轻素养”的人才培养现状与产业不断升级更新的高要求不匹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也不例外。因此,构建AI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培养体系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项新课题。文章建议可以通过完善“三全育人”培养体系,构建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模式,建立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索“双学分”考核机制等措施,助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
关键词:AI时代;高职教育;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9-015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同时《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提出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职业教育对推动教育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调整就业压力、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但目前高职院校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培养倾向,无法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
1 时代发展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 000万左右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AI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我们应该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变革,努力增强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因此学校不应该只重视显性职业技能培养,更应该重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业性,是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集合,必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1]。其次,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体系、技能水平的提升,更应该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看来,构建AI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教育体系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2.1 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中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念,过分重视技能培养,长期忽视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2]。从思想认识上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而建构一个专业、系统、科学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比如组织领导、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从而使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培养兼具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2.2 学生缺少职业规划意识
通过对甘肃省30多所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采访,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够了,对职业素养的概念不清,并认为是就业以后才应该考虑的事情。大学生涯是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应该在入校初期就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包括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咨询学校就业发展部门或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的授课教师,但切不可过分依赖老师。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00后”,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愿意干基层工作,喜欢轻松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离职率偏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而这些素质正是企业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需要学生尽早要做好职业规划,尤其重视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
2.3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第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部分是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锻炼,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无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导致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停留于表层。应该定期开展“就业知识竞赛”“职业素养知识竞赛”等,定期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理念”等专题讲座或主题教育,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内容[3]。第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通识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通识职业素养课和专业课是两张皮,比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利用思政教育环节粗略地讲解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应该将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方面。例如,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将耐心、严谨、创新等内容制定到课程标准中;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小组教学体现将工匠精神、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内容。第三,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中缺少企业的参与,学生对企业、岗位等信息不了解,感觉一切都很迷茫,影响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这同样也会导致学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的过程较长。
3 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人才培养体系
3.1 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助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启全员育人模式:培养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于专业课教师,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加大资金投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一是对校内现有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人才培养专业知识交流学习会、研讨会等[3];二是制定优良的人才引进政策,吸纳国内外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将企业技术人员聘请为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完善教师队伍构成体系,但一定注意兼职教师要长期稳定,切不可走形式,短期化。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学校和企业共同的事业,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驾护航。对于非专业课教师,学校的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也应参与育人。例如,行政人员在学生办理事务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后勤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校园环境的维护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全过程育人
关注学生成长阶段:针对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大一阶段注重入学适应教育和专业认知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大二阶段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大三阶段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将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全方位育人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既包括专业课程,也涵盖思政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公共课程。例如增加心理健康课程比例,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全面做好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用真实的职业故事、经典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同时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忠诚无私、独立乐观、团结合作的热血青年,更好地体现职业素养中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担当精神、爱岗精神等方面内容[4]。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节、“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还可以结合高职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比如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行业类竞赛等,获取“1+X”证书、Python专业技能等级证、C 语言专业技能等级证、Java专业技能等技能证书,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构建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是最有发言权的。目前最有效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5]。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与素质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方案、顶岗实习计划等,将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企业导师可以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工作理念及实战经验,并邀请来自社会的知名人士、企业的能工巧匠、劳动模范等为学生开展系列职业素养课堂,来完成学徒制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3.3 建立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检验职业素养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德技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的评价模式中,未能将专业技能评价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关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没有纳入评价体系中。难以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科学、客观、全面性的评价。评价体系应该是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的、公平的,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制定、监管,具体评价体系构成见表1。
3.4 积极推进双学分考核机制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考核除了建立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外,还应在具体实施中体现标准性和激励原则。要积极探索专业学分+ 素质学分的“双学分制”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4]。计算机专业可以这样来设置双学分比重,总学分在130~140,专业学分占总学分的70%~80%。其中,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比较高,达到专业学分的60%~70%,例如,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4~6学分。专业选修课在2~4学分。另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专业学分的30%~40%,比如实习占10~2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 占8~12学分。
素质学分占总学分的20%~30%。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占素质学分的20%~30%,大概是2~4学分,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相关主题活动获得。创新与科研学分占素质学分的20%~30%,比如学生能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奖或者参与重要科研项目,会获得3~6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分占比为30%~40%,学生每参加一定时长(如30~50小时) 的志愿服务活动可获得2~4学分。文化艺术与身心素质学分占素质学分的20%~30%,例如参加校园文艺比赛获得名次得到1~3学分。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AI时代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些现实可行的建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多元统筹,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明确各方利益主体权责,形成结构清晰、权责分明的多方合作机制,围绕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这一共同目标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