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作者: 张楚才 马华 徐鹏飞 蔡美玲 李强

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0

摘要:深化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的融合,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工科教育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文章分析了工程认证、课程思政及其融合的研究现状,确立了在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深度融合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思政目标。构建了支撑毕业要求的软件工程专业思政内容体系,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并介绍了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效果。

关键词:思政融合;课程思政;工程认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9-016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下简称“工程认证”) 着重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然而,工程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需关注人才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对标工程认证标准,融合思政教育,做到优势互补,显得日益重要。

课程思政建设已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模式转变,成为全国高校教师的共同实践。目前,虽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资源建设得到了足够重视,但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的内涵和关系仍需深入思考,如课程思政目标与工程认证目标的关系等;思政教育与工程认证的融合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由于思政教育具有隐性教育特征和复杂性,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融合效果的有效评价需要持续探讨和实践。将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深度融合,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也是教学改革研究的必然趋势。

1 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研究现状

1.1 国内工程认证研究现状

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截至2023 年底,全国共有321所高校的2 395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众多专家学者从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角度,对工程认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以信息类相关学科为例,这些研究有的重点关注专业工程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了相关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经验,包括如何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改革教学体系、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等;有的结合具体课程,从教学方式与手段、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资源建设、实验训练环节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有的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定量和定性的达成度评价体系,以及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些研究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提供了支撑。然而,在进一步打造和发展专业特色、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强化实践和创新创业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认证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1.2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1) 课程层面思政教育研究现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将思政教育隐性化、全程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年来,针对课程层面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那俊和李丹程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2],孙钰提出了面向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改革方案[3],叶冬芬利用课程思政引导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改[4]等。这些研究结合具体专业课程的特点,围绕思政育人目标,提炼课程知识点与思政要素的融合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设思政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评价。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研究现状。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如何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认识,如何在更广泛的层面协同构建服务课程思政的制度,如何避免课程思政建设趋于同质化等。这需要从更高的专业层面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建设。已有专家学者如陈志勇等人阐释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5],张洪业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全局建设思路[6]等。这些研究针对具体专业,指出了专业思政的落实要点,提出了解决思路,对专业思政进行了有益探索。然而,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深度融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

3) 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融合研究现状。随着工程认证和思政实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两者融合的探索日益受到关注,已形成将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深度融合以驱动教育教学创新的共识。如鱼海涛等人指出,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如何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从教育理论角度寻求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化方法[7]。雷刚等人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为目标并融入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8]。然而,有关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融合的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融合方案的系统性设计尚不完善,在不同层次上的融合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融合效果的有效评价也需要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2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

2.1 课程思政和工程认证深度融合下的软件工程专业思政目标

参考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软件产业为背景,针对软件工程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原则,结合学校和专业定位,理清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之间的关系,研究软件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进行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融合研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思政目标:立足学科前沿,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国家战略,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与方法,将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贯穿教学每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科学精神,锻造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使命。

2.2 支撑毕业要求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要求,基于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思政目标,按照以下流程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首先,依据专业层面的思政要求,对专业思政目标进行具体化,归类整理出8个思政知识点,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其次,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梳理符合工程认证的现有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点的映射矩阵,部分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点的映射关系如表2所示。最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案例资源库。该资源库以网站形式呈现,便于管理思政资源,辅助教师进行思政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专业思政知识内容体系,确保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思政教学目标,避免思政资源的冗余建设和元素的重复使用,为教师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来创造和运用思政资源,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3 融合思政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和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并根据反馈结果持续改进。融合思政的教学改革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专业思政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都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依据专业思政目标,合理设定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对应毕业要求的支撑点和课程内容,选取适合的思政知识点。在思政资源库中选取或自行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的无缝融合。

为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设计并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1) 选择身边人物作为思政切入点,激发学生见贤思齐。如引入在软件工程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或行业专家事迹,分享软件工程师的职业成长故事;展示高年级同学的成功软件项目案例,揭示项目背后的思考、决策过程及团队协作。2) 加强情景体验和反思讨论,通过实践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如通过模拟操作系统任务调度,让学生体验系统资源调度和优化过程,引导思考公平性和效率的平衡;通过模拟项目管理案例,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组织讨论项目管理决策的社会和伦理影响;通过编写代码实践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组织代码审查会议,反思编程伦理和职业责任。3) 多角度挖掘和展示思政元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参与。如在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中,教师讲解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后,组织学生按不同领域分组制作演示文稿,介绍优秀国产软件;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教师讲述软件工程发展历史后,让学生思考并列举其与中国革命发展历史的相似之处;在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中,教师讲解软件缺陷知识点后,组织学生分析软件质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讨论软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通过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在参与、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将思政教育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反映教学改革效果,还能促进各培养环节的持续改进。从学习产出的视角,分析课程思政与工程认证融合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判断并反馈思政元素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构建持续改进机制。首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分析、演示文稿展示分享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思政育人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应涵盖核心价值观、道德伦理和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的充分性。再次,建立学生自评、同侪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全面性。最后,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反馈的及时性和建设性。

思政教学改革举措推动了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从新生入学的平均成绩到毕业生的就业率,该专业均位居学校前列。教学实践也表明,思政教学在精神层面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多维度的愉悦体验,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加以解决:1) 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有待提升,需加强培训和指导。2) 不同课程中思政考核在总体考核中的占比需要慎重考虑。3) 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收获和成长。

3 结束语

通过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的双重构建,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专业层面构建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明确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课程层面提出的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体验和感悟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工程认证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师生之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营造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能够更加有效地培育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杰出软件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