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奔走呼号

作者: 王文华

赵九章: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奔走呼号0
赵九章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世界。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10月,赵九章亲率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访问苏联。每当代表团想参观有关卫星的内容时,苏联表现得很谨慎,事事都要打请示,处处进行监视和监听。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不让我们看卫星是吧?研制技术和探测数据对我们保密是吧?可宇宙太空是人类共享的,你们能探索,我们也能!广大的宇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这是赵九章的决心,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开创中国气象科学

出身中医世家的赵九章,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河南开封,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工作,后来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27年,赵九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赵九章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留学德国期间,他开创性地将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引入气象学,发表重要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将中国的气象学从描述性地理学范畴引向数理化轨道。曾指导过赵九章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评价此文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理论气象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收获”。

回国后,赵九章一直不遗余力地将中国的气象科学引上现代化道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讲课时,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动力气象学》讲义,以清晰的物理概念、严密的数学推导,改变以往气象观测台描述性的讲授方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赵九章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发展了新中国气象事业中的两个基本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赵九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的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建立了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将中国的经典气象科学拓展为大气科学。

赵九章: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奔走呼号1
赵九章写给周总理的信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

1958年,赵九章与代表团回国后认真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应立足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建议。在他的领导下,科研人员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并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

1964年12月,赵九章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给周恩来总理呈送建议信,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受到总理的高度重视。经中央专委会议研究批准,卫星工程正式立项。赵九章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1970年4月24日21:35,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升空,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和空间科学的新纪元。

注重培养年轻人才

在研究人造卫星期间,赵九章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以开展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继而筹建等离子体模拟实验室。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空间物理,赵九章亲临一线,举办讨论班,又当老师又当学生。讨论班要求每个主要成员负责讲授一部分和自己工作有关的基础理论,而他则主讲刚自学的宇宙电动力学。在调研大量文献的过程中,他和年轻人一起看文献、推导公式。一旦学到一个新概念,他总打电话叫同志到办公室或家里进行进一步研讨,他家的小黑板也成了讨论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赵九章: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奔走呼号2
1933年,赵九章(中)与同班同学傅承义(右)、王竹溪(左)在清华园

赵九章虽然在学术上很民主,但是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很严谨。当时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在国际上刚开始不久,有一名年轻同志利用计算机做了国内首次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相当不错,但模拟的风速按计算机算出的结果写成了10.11米/秒。赵九章阅后说,风速的观测误差至少是1米/秒,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毫无意义,把无用的数字写上去,看上去严谨,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从这一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到赵九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年轻人的严格要求。

赵九章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不少直接受他教导或随他进行科研工作的同志,都对我国气象学、空间科学或其他科学作出很大的贡献,其中有8位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10月29日,以赵九章的名字命名的“赵九章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国际编号为7811的“赵九章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2年2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责任编辑:汪金宁)

上一篇: 三潭印月——西湖
下一篇: 重返月球计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