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植树造林”

作者: 林宽雨

在海底“植树造林”0
“珊瑚妈妈”黄晖

遭受打击的珊瑚礁

在海底“植树造林”,主要也是为了应对环境恶化造成的大量物种减少。

在海底世界的生态系统中,珊瑚礁的作用非常大,它们能有效地阻挡风浪对海岸的侵蚀,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之所。曾经的海洋在五颜六色的珊瑚礁的装点下,犹如蓝色的天堂。而近二三十年来,外部环境的改变给珊瑚礁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后,全球约16%的珊瑚礁出现白化现象;2015至2016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马尔代夫周围岛屿大约73%的珊瑚礁出现白化现象……据报道,在过去的30年,已有50%的造礁珊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如果全球继续升温,到2050年,预计70%~90%的珊瑚礁将不复存在。

中国的珊瑚种植行动

面对珊瑚礁家族可能出现的“团灭”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启了堪称“海底植树造林”的种珊瑚行动。

在海底种珊瑚,要比在陆地上种树木难得多。一方面,海洋环境复杂,可能出现的台风、海啸等都会给实际作业增加难度;另一方面,不同海区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等不尽相同,科研人员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才能为每一片海域选出最适合的珊瑚。尽管困难重重,中国的科研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在珊瑚种植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被称为“珊瑚妈妈”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用近20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完成数十万株珊瑚的种植工作,多次填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作出重要贡献;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不仅掌握了先进的珊瑚种植技术,还成功完成了几十万株珊瑚的种植工作,助力我国在珊瑚种植技术及种群数量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朱鸣带领团队,用10多年的时间,成功培育了18种、超过10万株珊瑚母株……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能在珊瑚种植方面取得如此多的成就,除了因为科研人员经过长时间研究,掌握了很多和珊瑚种植有关的先进技术,还离不开众多高科技设备的应用。比如陈宏团队发明的海底种植机器人,这种智能机器人能够轻松地完成成片的珊瑚种植工作。以前工作人员每天潜水5~6个小时,最多能完成500~600株珊瑚的种植工作。海底种植机器人“上岗”后,一天就可轻松完成几千株甚至上万株珊瑚的种植工作。

在海底“植树造林”1
全球变暖导致大量珊瑚礁出现白化现象

还珊瑚礁一片“安宁”

珊瑚礁会遭遇生存危机,其实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为此,人们在努力壮大珊瑚家族的同时,也在通过多种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

珊瑚礁经常成为世界海洋日的“主角”,我们的科研人员会借助这个特殊的节日,向公众宣传珊瑚礁对海洋的作用、珊瑚礁遇到的危机以及人们为保护珊瑚礁采取的行动。这样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珊瑚礁的重要性。

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我国还发布了一些有关保护珊瑚礁的文件。比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在2024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这是一份有关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重要文件,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珊瑚礁保护行动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和安全性的指导与支持。

此外,我国还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和其他国家共同推进珊瑚礁保护工作。

希望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大海中的珊瑚礁能早日恢复往日的模样,人们潜入大海时,能再次看到五颜六色的珊瑚和穿梭其中的各种鱼儿构成的美丽景象。

(责任编辑:白玉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