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里的“皂荚”真相

作者: 陈永群

百草园里的“皂荚”真相0
无患子在校园绿化中很常见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名人辈出。这里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卧薪尝胆、复国兴邦”的越王勾践,还有“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坛巨匠”鲁迅等杰出人物。这些名人的故事,为古城绍兴增添了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

托两个闺女的福,我曾在假期里陪着游了一趟绍兴。我们一踏上绍兴的土地,便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完全陶醉其间。第一站就是参观鲁迅故里。跨进高高的门槛,穿过年代久远的长廊,跟着黑压压的人群兜了一圈儿,主房、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因为去年陪着孩子们做了纯天然的无患子洗手液,我就特别关注百草园里的皂荚。

百草园里的“皂荚”真相1

百草园里的无患子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那么,百草园里的皂荚究竟在哪里呢?

四下打量,地里都是油菜,边儿上零散地分布着几株光秃秃的落叶树。雨天,我们只能在小路上仰望。从树上的果子看,有几株是楝树,还有一株则不一样,连果子也被风吹雨打去,依落叶和落果看,这明显是无患子。

无患子又名“木患子”“洗手果”,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余米,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小叶5~8对,通常近对生,叶片薄纸质。花序顶生,圆锥形,花小。果橙黄色,干时变黑。

无患子分布于我国东部、南部至西南部,是校园绿化中很常见的落叶乔木,也大量用作行道树。猛一看,它的果实还真的有点儿像龙眼——没有壳的龙眼。要知道,它俩可是亲戚,都属于无患子科。不过,从结构上说,龙眼的壳属于果皮,可食部分乃肉质的假种皮;无患子则没有假种皮,外面裹着的只是肉质果皮。

无患子的树形优美,夏天枝叶繁茂,花开满树,只是这花并不起眼。每年深秋,才是它颜值爆表的高光时刻,满树金黄,微风吹过,不时有黄叶徐徐飘落,还有油光可鉴的果实挂满枝头。

当然,无患子的果实也是独具特色的。果实深裂为3个分果爿,通常仅1~2个发育(多为1个),发育果爿近球形,不发育果爿为半月形,成熟后果爿彼此脱离。果皮和种子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中果皮含有皂苷。

就因为果皮富含皂苷,人们利用这个特性制作出了天然的洗涤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每日用洗面,去垢及?(注:即黑斑),甚良。”在回归自然的大背景下,无患子手工皂等天然洗护用品正逐渐被推广使用。

然而,我低头一看,坏了,石碑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这棵树的来历——多番寻访,觅得此“皂荚”,于2007年补种。

这到底是无患子还是皂荚?

真正的皂荚是什么样的

百草园里的“皂荚”真相2
皂荚 摄影/沈小贤

皂荚又名“皂角”“猪牙皂”,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长达16厘米。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2~9对,纸质。花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腋生或顶生。荚果带状,煎汁可代肥皂用。荚、子、刺均可入药。木材坚硬,为车辆、家具用材。

皂荚是我国人民用了2 000多年的纯天然肥皂,果实中含有的皂苷可以提取纯天然的洗涤剂,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此用法大概起源于汉代。

虽然皂荚和无患子都是落叶乔木,但是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树干和果实。皂荚树干长满枝刺,那刺非常显眼,很长、很粗,还分枝,荚果带状,极易与无患子区分。

百草园里的“皂荚”真相3
百草园里的石碑

原树应是无患子

我不知道皂荚原树去了哪里,鲁迅先生只提“高大”二字,无从考证,但依周作人《后园》中“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的描写来看,原树应该就是无患子。

鲁迅先生把无患子叫作“皂荚”,无伤大雅,毕竟它们都是可以用来洗衣服的,而且先生也不是植物学家。但是,工作人员补种了一棵无患子却说是“皂荚,豆科”,那就不科学了。完全可以来个简单说明,讲清楚鲁迅先生笔下的“皂荚”实为无患子。如果在考证之后确认文中说的就是皂荚,那也应该寻访一株货真价实的皂荚,而非补种一株无患子。

(责任编辑:白玉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