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特点
作者: 安桂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其独特优势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与一般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相比,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一般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的素养目标会涉及所跨学科的学科素养,如所跨学科各自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共通的概念(如结构与功能关系)等。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在此基础上超越一般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强调的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强化学科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跨学科素养的交融,特别是要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复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原创性产出等为核心目标,强调突破学科边界的创新实践。
其次,注重创设高开放性与高挑战性的任务情境。一般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强调情境的真实性,以促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与成长。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强调情境的开放性与挑战性。从情境的构成要素如背景与场景(意义)、角色(对象)、条件(资源)和任务(要求和标准)等方面讲,这意味着要融入更多的前沿议题(如从“传统种植”到“未来农业”)、学生未来职业角色(如从单纯的“学习者”到城市规划师、社会企业家等“社会行动者”)、更多的隐性条件(从对项目的“明确要求”到“自主发现限制条件”),以及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直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或虚拟情境,提升系统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再次,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驱动。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让学生掌握各领域的重点知识,而是让学生以跨学科的方式知道如何通过自我驱动展开探索,发展灵活应对新情境和新问题的适应性专长。它着重强化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迭代优化的探索行动。这种学习旨在推动学生成长为能发挥自我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跨学科“学习家”。
最后,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创造性。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般会评价学生的合作表现以及成果的完成度,但要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创造性表现。具体来说,在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提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质询、想象、行动、反思四类创新性思维的行为表现,运用相关评价量规引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失败及迭代优化次数,尊重有效性失败在创新实践中的价值;在学习结果上,关注成果的学科融合深度和原创性,鼓励学生利用成果体现自我个性与独特性。
基于上述要求,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期望学校积极开拓创新,在推进跨领域导师联合指导,提供包括空间、设备、智力资源等在内的支持系统,以及建立更具弹性化与容错性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而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引擎和沃土。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