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设计
作者: 梁红京 安桂清
《健康饮食和悬挂式菜园》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面向小学1~4年级学生的一个跨学科主题单元,课程安排10课时,所跨学科为科学(science)和语言(language)。该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激励个体卓越性表现为目标,主题内容涉及积累营养和健康之间联系的知识,收集健康饮食的各种数据并讨论它们对健康饮食选择的影响,为不同的受众创建适宜于自身健康的信息文本,以及种植并跟踪某种蔬菜的生长过程。本文以该案例为例阐释如何设计以拔尖创新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
一、立足素养目标,设计评价细则
本案例中,考虑到不同受众有不同的健康饮食需求,每个小组所创建的健康饮食方案有所不同,所种植的蔬菜有差异,相应的悬挂式菜园设计有不同的方案,而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学生展现个性化的想法、独创性的作品,因而该案例能为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发展以及卓越发展提供机会。
基于发展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激励个体卓越性表现的目标,案例评价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从多个视角考虑某一科学性问题;第二,产生和发挥不同的想法,形成有意义的作品;第三,反思为受众创建的健康信息文本和悬挂式菜园的优点和不足,并努力改进。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由五个学习活动组成,即准备有关健康饮食的采访、分析和比较采访结果、搜集关于健康饮食的消息、创造健康的信息文本、建造悬挂式菜园并改进。每项活动力图反映上述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卓越发展等目标中的某两个或三个目标。根据不同学习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笔者这样表述每项活动及其评价目标。
在第1课时准备有关健康饮食的采访活动中,学生主要完成两项任务:讨论健康的饮食有哪些;设计和实施采访,了解父母对健康饮食的看法。针对任务设计的评价目标是:能否围绕健康饮食主题提出多个问题;能否思考和判断针对健康饮食的不同观点。
在第2课时分析和比较采访结果的活动中,学生要分析和比较关于健康饮食的采访结果。相应的评价目标为:能否反思所采取的步骤和相关参与者对这一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能否提出问题以分析知识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法。
在第3~5课时搜集关于健康饮食信息的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三项任务:搜集食物金字塔、食物种类、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旅程、植物的发芽等信息;有机会在与课程相适应的情况下,关注任何与健康饮食相关的领域;探究各类健康饮食文本信息是否合理科学,培养信息素养。相应的评价目标为:能否找到关于一个科学性问题的几个观点;能否评估和质疑关于健康饮食的文本;能否参与探究,了解背景,并在健康饮食的不同观点之间建立联系。
在第6~8课时创建健康的信息文本活动中,学生主要完成三项任务:讨论影响健康选择的因素;应用有关健康饮食的知识,提炼健康信息;为不同读者撰写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公共文件、故事、诗歌)。相应的评价目标为:能否观察和描述相关的经验和信息;能否使用新的方式传达信息;能否设想和生成一个有意义且个性化的新颖成果;能否根据特定的标准评估成果,并反思它们的优势及局限性。
在第9~10课时建造悬挂式菜园并改进活动中,学生主要完成三项任务:学习种子发芽和种植蔬菜的知识,种下种子,建造悬挂式菜园;以适当的方式向听众展示关于健康饮食的方案;根据听众的意见修订方案并改善悬挂式菜园。相应的评价目标为:能否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探究结果;能否在探究过程中论证所做选择的合理性;能否反思和改进为理解健康饮食所采取的步骤。
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与评价目标具有对应关系。这使活动内容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
二、指向课堂表现,让评价标准可视化
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都是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行为和决策来评估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OECD提出的四类行为表现,建构指向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个体卓越发展的显性评价标准,让评价标准可视化。
根据OECD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创造力与批评性思维被分解为问询、想象、实践和反思四类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见表1)。笔者将其与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关联思考,并适当改进,以确定活动步骤与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以及个体卓越发展的对应关系,将活动步骤与评价量规一一对照,考查学生每个活动步骤的具体表现与具体评价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课程不同部分在发展学生创造力等目标上的落实情况。
比如在第1课时准备有关健康饮食的采访活动中,创造力评价目标是“能否围绕健康饮食主题,提出多个问题”,那么创造力的评价目标与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就是“问询”中的要求“能否与跨学科概念建立联系”一致。假如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健康饮食是否需要减少肉类摄入”,这说明学生提出了有深度的跨学科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科学课中学过的蛋白质重要性、语言课中了解的素食更环保知识综合考虑。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借助营养学知识分析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进而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可以通过星级评价(比如给予学生五颗星)对其评分,同时将学生设计的科学与环保相结合的采访问题单放入档案袋,以记录他们的过程性学习表现。在这个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评价目标是“能否思考和判断针对健康饮食的不同观点”,这与“问询”中“识别和质疑假设和普遍被接受的想法或实践”相对应。假如学生质疑家长的观点,如“多吃米饭能长高”,并借助科学课中的钙和维生素D才是长高的关键的知识,提出“米饭真的有用吗”,表明学生能运用科学知识质疑传统观念的科学性,具有批判性思维。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开展星级评价,同时引导学生整理“家长观点与科学结论对比表”,然后将其放入档案袋。
三、激励个体卓越性表现,强化自我评价
由于素养是学生在行动的基础上通过一次次反思获得的,所以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强化学生自我评价,激励学生个体的卓越性表现。
第一,学生可以借助评价量规开展自评和反思。如,进行本案例学习活动四“创建健康的信息文本”的评价量规设计与自评引导时,教师可以先建立如下评价量规(见表2)。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评价量规评估自己的表现,并使用档案袋记录反思结果。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简单的自评提示语,例如“我的作品有新想法吗?”(原创性),“我的信息能让所有人听懂吗?”(逻辑性),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教师还可以提供如下“我的创作反思卡”,让学生填好后在同伴中分享自我反思的内容,从而了解哪些作品最有创造性。比如,将维生素C拟人为“超人”、用战斗场景解释控糖原理等都展现了学生的新颖性与创意性。
我的创作反思卡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
1.最让我骄傲的创新点:________________
2.我验证信息的3种方法:□查课本 □问医生 □看科普视频 □其他:_______
3.读者试读反馈
XX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老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次我会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等级:原创性_______ 逻辑性_________ 表达形式_________ 社会价值_________
第二,教师要超越预定评价标准,鼓励学生溢出性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会超越外在的评价标准,因而在兼顾学校、教师设定的目标基础上,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关注学生个体设定的目标,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监控进而修正与调整,进而超越外在的评价标准,追求卓越。比如,在学习活动五“建造悬挂式菜园并改进”实施阶段,原本设定的任务是学生用大可乐瓶种植各类蔬菜,然后用电线将其挂在墙上。在具体制作时,学生有多种超越性的表现:从使用可乐瓶到借助生活废弃物(如破旧牛仔裤)艺术化种植,实现材料创新;从手工种植到设计简易智能种植系统,实现技术整合;从发起“一平方米菜园”倡议到将其延伸为社区行动;等等。这意味着教师要让评价标准动态化,鼓励学生溢出性学习。为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超纲”表现设立“特别创新奖”,以促使其突破量规边界,激发拔尖创新潜质。
(作者单位:梁红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安桂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文字编辑 严芳